《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众所周知,瘟疫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人类历史上爆发过很多次恐怖的瘟疫,多少次尸横遍野。鼠疫、黑死病、天花、流感、霍乱、疟疾、最近的“非典”,以及年底的“新冠肺炎”,都以传染性强,致病、致死率高为显著特点。
以最近的“新冠肺炎”为例,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接触以及气溶胶。
从上面视频的镜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瘟疫爆发时的类似情况:哀嚎遍野,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有病人,有家属,还有医生。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绝望。
作为在疫情中挺身而出的中医人,在治疗中临危不乱,力挽狂澜,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具体是怎么治的。电影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
病人症状:头疼,高烧,呕吐,有些会很快进入抽搐和昏迷。
大夫甲:九味羌活汤
大夫乙的分析:时处夏季,病人感受疫毒之邪,在西医里,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体原因,为内热过盛,热毒直入营血。若用辛温解表药强行发汗,后果很严重!
大夫甲:病人高烧不退,应该用辛温解表药助阳助热发汗。
大夫乙:辛温药,助阳助热,热更盛,毒更强,火上浇油。出大汗则阴虚,阳动而阴不濡,抽搐昏迷。要清热解毒,息风透窍。
治疗方法以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有昏迷的加服安宫牛黄丸。
大夫甲的九味羌活汤为什么不能控制疫情呢?我们看——
九味羌活汤
: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从病因上看,九味羌活汤是对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而瘟疫的病因,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的传染。首先,是天气因素。我们看,剧中的时间,大致是夏季。夏季的气候特点,就是暑热、暑湿过盛。这与风寒湿的条件相去甚远。而内有蕴热,在任何时间都可能存在。
再看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这些都是温药,尤其羌活、细辛、白芷,都是能够发汗解表的。这里的瘟疫为什么不能发汗解表呢?
发汗解表,一般用于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时候。这时候的病邪在表。什么是表?皮肤、肌肉、四肢、骨骼、头面、甚至心胸都可以是表,通过汗法,可以打开毛孔,推动病邪由汗排出。
但是汗法有个弊端。《内经》里讲,汗为心之液。汗其实就是血液里的水份。人体出汗后,如果不及时补充水份,血液必然会粘稠。同时这些水液、津液的流失,会造成关节润滑的下降以及肌肉的不濡养等等问题,而筋脉的不濡养,必然会造成抽搐。在时方思维中,人们常称此为“肝风内动”。
大量水液的流失,会激发心脏的自我保护机制。人体器官,最重要的就是心脏,为了自保,就切断了脑部的血液供应,也就是脑供血严重不足,人就昏迷了。
虽然九味羌活汤里也有甘草这味药,可以稍微地补充津液,但在基础的病因及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实在难以力挽狂澜。
最重要的一点,瘟疫的病邪,在表吗?答案是:否。
虽然瘟疫的症状,有我们常见的表证,比如发热、头痛,但这里的表证,并不能用汗法来解决。
所以,在不应该发汗,却又发汗的情况下,病人的情况急转直下,死亡情况不断出现。
《伤寒论》中,就有为数众多的篇幅,在介绍汗法太过时的急救方法,可见中医辨证的严谨性,容不得有半点马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我们看看它在西医的解释。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西医对该病的治法,我们不讨论,看看中医是怎么治的。
首先,确定病因。
经过大夫乙的分析,我们得出病因:感受疫毒之邪,内热过盛,热毒直入营血。
既然有热毒,那治法就是清热解毒了,同时针对重患,要息风透窍,以解除病人抽搐昏迷的情况,恢复神明。
银翘散
银翘散,源自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书中治疗温病的第一方。
: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
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二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
白虎汤
白虎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退热的常用方剂。
:知母、生石膏、炙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银翘散合白虎汤,在方势上,主要是辛凉,透热,解毒,其中连翘、金银花都是可透邪出表的药物,同时可以清热,而不像黄连,黄芩之类苦寒降火,有伤正之弊。另外方合白虎汤,有退热的奇效。在中医里,有“青龙白虎”之说。麻黄为“青龙”,生石膏为“白虎”。麻黄为太阳伤寒之正药,专门针对伤寒表实的废水凝聚。而生石膏,实乃阳明退热之神药!而且价格便宜。民国大医张锡纯曾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石膏有过大篇幅的介绍和应用。石膏,性辛寒,辛则散,寒则祛热。它可以把热邪通过发散的作用透出体表而不伤及脾胃,退热时可大剂量应用,不用担心有后遗症。另外,白虎汤中知母,粳米合用,可以滑利关节,补充大汗后流失的津液。在保护好津液的同时,两方合力,将血中热毒悉数逼出,使胃气恢复,升降的气机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安宫牛黄丸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雄黄、冰片、麝香、珍珠、金箔衣。: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安宫牛黄丸,同样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本方治证由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内蒙清窍所致。治宜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方中主药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水牛角清心凉血,麝香开窍醒神;辅以栀子、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助牛黄清心包之热。郁金、冰片辟秽通窍,助麝香以醒神开闭;佐以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雄黄豁痰解毒;使以蜂蜜为丸,调和药性。如此配伍,清心凉血解毒、清热泻火之品与芳香开窍药物三兼顾为其配伍特点。由方药组成上看,它可以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降血压,强心,醒神,祛痰。但是,安宫牛黄丸也是热病的急救用药,不可久服!
另外,在瘟疫的治疗中,还用到了清瘟败毒饮这个方子。清瘟败毒饮组成:生地、黄连、黄芩、丹皮、石膏、栀子、甘草、竹叶、玄参、犀角、连翘、芍药、知母、桔梗。由药物组成上看,这个方子也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常用方。最终,在这些方子合力的作用下,瘟疫才彻底被控制住!胜利的喜悦终于出现在人们的脸上,那是对生命的渴望,是对劫后余生的欣慰!所以,中医看病,重在对病因的分析。虽然是对症治疗,但是,同样的症状可能对应不同的病因。这就是“辨证治疗”之“辨”字诀。辨对了,药到病除;辨错了,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