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诊

摘要

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目前国内在其抗菌药物选择、停药指征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多方面存在争议。为规范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本共识对细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了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流程。

在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经验治疗、疗程和停药指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议,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策略。同时在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处理和长期随访方面也制定了对策。

01

关键点KEYFINDINGS

流行病学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多发生在5岁以内,尤其是婴幼儿。-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对我国4省近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人群总体发病率为(1.84~2.93)/,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6.95~22.30)/。

病原学

目前国内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检出阳性率低,在不同地区明确病原菌的脑膜炎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PCR检测技术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相对较小、检查耗时短,尤其适用于腰椎穿刺前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儿,但检测时需特别注意除外污染菌和皮肤定植菌的存在。

诊断流程

对于临床怀疑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按照推荐诊断流程进行诊断评估。

除了以上的脑膜炎专家共识,年以来在儿科领域呼吸道感染的诊疗方面,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专家共识和诊疗规范。

02

其他指南

01

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检验学组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42(7)

分子诊断相关内容总结

一级推荐:Mp病原学采用RNA检测;Mp血清学检测采用颗粒凝集法抗体滴度测定。

二级推荐:Mp病原学采用DNA检测;Mp血清学检测采用ELISA抗体分型检测。

三级推荐:Mp病原学采用培养法或直接检测法;Mp血清学检测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胶体金法;非特异性血清学检测方法。

建议有能力的实验室开展一级、二级推荐方法

02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分子诊断相关内容总结

(二)病毒学检查。

2.鼻咽分泌物病毒核酸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测定脱落细胞中特定病毒的DNA或RNA(逆转录-PCR),可用于早期诊断。

(三)肺炎支原体检查。

2.肺炎支原体DNA或RNA(PCR)检测:可采集咽拭子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早期诊断。

03

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

分子诊断相关内容总结

(三)实验室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PCR检测:比传统的病毒培养和病毒抗原检测敏感性更高,标本为鼻咽拭子或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实时定量PCR可对病毒进行定量分析,帮助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wh/52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