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专家:王春璈
年出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兽医学教学、科研与兽医临床工作五十年,不仅对奶牛疾病具有独特见解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宠物疾病、特产毛皮动物疾病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二等奖三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3部。主持出版了《奶牛疾病诊断与治疗》系列教学片,《家畜外科手术学》系列教学片,《畜禽和疾病防治》远程网络课程,至今仍在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和家畜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我国奶牛养殖业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奶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投身到奶牛疾病防控的第一线,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在奶牛疾病的诊疗实践中培养出一大批兽医管理与奶牛疾病防治的兽医队伍,均在全国各大型牧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氏杆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以引起人及40多种动物发病,自年首次从人脑膜炎病例中分离到以后,现已成世界性分布,李氏杆菌病在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主要集中在绵羊和牛,多与采食质量差的青贮饲料有关,故又称为“青贮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因食用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屡发李氏杆菌病,且死亡率较高,现已逐渐认识到它是人的一种食物源性疾病。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和传播,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公共卫生方面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家畜和人主要表现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
本病是由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该菌是一种细小、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菌或球杆菌,生长要求不严格,需氧兼性厌氧。李氏杆菌有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分为13个血清。4b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是引发牛脑膜炎的最常见血清型。
生存环境李氏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和人及动物粪便中,并能长期存活。PH值5.0以下缺乏耐受性,PH值5.0以上才能繁殖。若青贮制作得当,发酵使青贮饲料的PH值降到5.0以下,就可以杀死或阻止该菌的增殖。
流行病学
本病易感动物很广,几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均可感染。李氏杆菌属中被公认有致病性的有两种,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对奶牛的危害较大,主要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和怀孕母牛流产、死胎或新生畜感染。奶牛自然感染李氏杆菌,潜伏期一般2-3周。虽然李氏杆菌主要引起犊牛的败血症和成母牛流产,但人们最为熟悉的还是脑干的神经性感染,引起后备牛或成母牛额“转圈病”。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随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到外界,污染饲料、饮水和外界环境。病菌可通过口腔黏膜,鼻粘膜或结膜损伤处引发感染,经过第五对颅神经的感觉分支逆行至脑干;也可通过胃肠道经血源而扩散到脑干。饲料和饮水可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腐败青贮饲料和碱性环境可以促进李氏杆菌的繁殖。本病一般呈散发,但神经性感染的牛病死率很高。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2-3周,有可能只有数天,也有的长达2个月。病牛可能出现发热(39.4~40.5℃),特别是发病的最初几天,不久体温降至常温。细菌一旦进入脑干,就会在脑桥和延髓增殖,并扩散至其他部位。三叉神经及周围的颅神经就会因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而受到损伤。临床上根据病牛的表现将病牛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流产型
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多为零散发生,偶尔有牧场爆发的情况,患牛通常无任何症状而突发流产。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母牛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因子宫炎、胎衣不下引起发热,厌食等症状。
2.脑膜炎
主要发生于月龄较大的后备牛(育成牛和青年牛),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又分为运动障碍型和吞咽障碍型:
运动障碍型:
病牛容易受到惊吓,胆小怕人,人一靠近病牛就很快离开。如果将其分离出去,奶牛强力奔跑,窜越围栏,有的在奔跑中失去平衡摔倒,卧地再也不能站立;有的奶牛表现盲目运动或者持续转圈直至疲劳倒地,甚至冲向硬物试图抵靠休息。有的表现颈部僵硬,运动时头颈歪斜;有的发病后失去平衡就倒地,倒地后再也不能起立,且习惯于向身体一侧我倒,如果强行矫正卧倒姿势,病牛骚动不安,强力挣扎,甚至角弓反张,卧地不起。病牛采食和反刍停止,经3-4天后衰竭死亡。
吞咽障碍型:
病初奶牛口角流涎增多,经半天左右病牛舌尖外露,有的舌露出5~6CM,再也不能缩回,表现舌神经与舌下神经麻痹,奶牛常常表现口衔草而不能咽下,饮水时水从口角流出,大量流涎,奶牛消瘦,脱水,经5~7天,奶牛衰竭、倒地不能起立,再经过1~2天死亡。
暴露性角膜炎是该病重要的眼并发症,由于面部神经机能障碍,使泪腺分泌受阻以致角膜干燥或者损伤引起的。如不迅速治疗,可很快发展为角膜溃疡,眼色素层炎,角膜穿孔和眼内炎。犊牛主要表现败血症症状。患牛突然出现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呆立,低头耷耳、轻热、流涎、流鼻涕、流泪、不愿随群运动,不听驱使。病理变化
败血症死亡的牛,在剖检时可见真胃粘膜出血及肠管粘膜出血性变化,肺出血,心外膜出血。
有神经症状的病牛,脑和脑膜充血、发炎或水肿,脑脊液增加,稍浑浊,脑干变形,有小脓灶。
流产母牛可见子宫内膜充血,以致广泛坏死。流产胎儿多因自溶而见不到明显的剖检病变,但有时可见到肝脏表面有黄白色真尖样病变灶,胎盘子叶可能出现白色小点。
诊断
李氏杆菌病可根据发病奶牛特殊的神经症状以及厌食、抑郁、发热、流产等表现,作出初步诊断。本病需要与许多表现神经症状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当妊娠母牛流产,血液中多形核细胞增多,脑脊髓穿刺液中有较多的有核细胞和较高水平的蛋白质,有核细胞至少50%为单核细胞时,结合病理变化应怀疑本病,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狂犬病、伪狂犬病、脑脊髓灰质软化症、铅中毒、血栓栓塞性脑膜炎或昏睡嗜血杆菌感染鉴别诊断。狂犬病:感染狂犬病的病牛先兴奋后麻痹,兴奋表现哞叫,狂跑最后衰竭,麻痹,卧地。无头颈歪斜,舌头脱出不能缩回的症状。
伪狂犬病:特征症状是在一些部位出现强烈的奇痒,常见病牛用舌舔或口咬发痒部位,引起皮肤脱毛、充血甚至擦伤。
脑脊髓灰质软化症:奶牛表现深度抑郁、双侧皮质性失明但瞳孔机能完好;可能引起犊牛斜视;病程后期出现角弓反张。
铅中毒:主要表现为双侧皮质性失明,抑郁,癫痫和吼叫,但不见李氏杆菌的颅神经症状。
血栓栓塞性脑膜炎或昏睡嗜血杆菌感染:引起单纯性脑膜炎,在青年牛引起急性大脑疾病的症状,但奶牛的发病率不高。症状因脓毒性栓子在脑部栓塞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包括可能出现大脑和颅神经损伤症状及抑郁。急性病例可能出现失明。脑脊液穿刺可发现昏睡嗜血杆菌感染,有核细胞明显增多现象。而且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更多实验室诊断方法请参照《奶牛疾病防控治疗学》(王春璈著作)。
治疗
确诊后,病牛应及早隔离,通常先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或四环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应高于正常的使用剂量,原因在于:首先李氏杆菌作为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可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和逃避药物的杀伤作用;其次应考虑血脑屏障对药物的不利影响,磺胺类药物可通过大脑屏障,是治疗脑炎的必选药物,如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mg,一天一次,连用5~7天。青霉素在脑膜炎时,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大幅提升,可使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U,2次/天,肌内或皮下注射。用药7天后改为1次/天,每千克体重U,肌内或皮下注射。也可使用土霉素静脉输液治疗,以维持脑脊液中较高的药物浓度。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0mg,2次/天,静脉输液或皮下注射。如患牛恢复采食和饮水,可考虑降低药物的剂量。一般大多数需要治疗7~21天,否则难以治愈。水和电解质的补充对李氏杆菌病牛同样重要。对不能饮水但不流涎的病牛可静脉补充水和电解质。流涎牛应考虑同时补充碳酸氢钠。流涎病牛需每天补液直至流涎停止。根据唾液的损失程度,每天需补充~g的碳酸氢钠。临床实践证明,一般对于无运动障碍与无吞咽障碍的牛,采取抗生素疗法、补液疗法、支持疗法经过6~8天的治疗,大约有70%的病牛可以治愈。凡运动障碍、躺卧不起、吞咽障碍的牛,预后不良,建议尽早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预防
由于本病一般和青贮有关,因此青贮的制作尤为重要。同时加强灭鼠,消灭鼠类的病原传播。一旦发现本病并确诊,应同时检测青贮质量及青贮中有无李氏杆菌污染,及时更换和废弃有问题的青贮。考虑到李氏杆菌的流行特点和公共卫生安全,发病奶牛的牛奶应废弃,死亡胎儿,流产胎儿及胎衣应进行无害化处理。转载自奶牛肉牛疾病论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与“牛人”同行,做“更牛”的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