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正常成人的隐球菌肺部感染

免疫功能正常成人的隐球菌肺部感染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osis,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

一、传播途径:人类可能通过吸入真菌的担孢子形式或荚膜包裹不良的小酵母菌而感染新生隐球菌。新生隐球菌的担孢子形式比从临床样本中获得的酵母菌形式要小,其多糖荚膜也要小得多,因此在吸入后易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

二、临床表现:免疫正常者感染隐球菌后可保持潜伏状态。隐球菌载量及机体免疫状况是决定个体感染后转归的重要因素。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干咳、呼吸困难、胸痛、盗汗和体重减轻,且可播散至身体的任何部位。近1/3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无临床症状。

三、诊断: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组织学检查、真菌培养、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组织学检查—若在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部结节的活检标本中涂片观察或培养出隐球菌。

2.真菌培养—相关胸腔积液通常为渗出性。胸腔积液中也可见酵母菌型,且培养结果通常呈阳性。血培养适用于有广泛浸润和/或全身症状的患者。

3.隐球菌抗原—对免疫功能正常者而言,抗原检测诊断肺部感染的敏感性较差。无论宿主免疫功能是否正常,监测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都不能帮助确定疗程。

4.影像学检查—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中,影像学特征多变,其常见的胸部CT影像为多发的结节或团块型(约84%),双肺可见单发或多发结节或团块状实变影,分布于双下肺外后基底段或胸膜下,病灶呈散在密度不等的结节,边缘毛糙,部分可见分叶。

5.腰椎穿刺-免疫功能正常者极少出现感染从肺播散至CNS,故通常无需行常规腰椎穿刺来评估有无隐球菌脑膜脑炎。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低(1:)且没有CNS症状的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无需接受腰椎穿刺,但是有神经系统症状或基础疾病容易引起感染播散的患者需要接受腰椎穿刺。腰椎穿刺也适用于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极高(1:)的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类患者的感染负荷较高,感染可能向肺外扩散并播散至CNS。

四、治疗:治疗目标是控制隐球菌肺炎的体征和症状,并尽量降低感染播散至CNS的风险。

抗真菌治疗—对于没有弥漫性肺部浸润及播散性感染且免疫功能正常的轻至中度肺隐球菌病患者,可口服氟康唑,mg/d[6mg/(kg·d)],持续6-12个月。重症或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12个月。如果没有条件使用氟康唑或有相关禁忌证,则可选择其他药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缓释片、艾沙康唑,但是关于这几种备选药物的研究数据很少。

图1Transverse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yf/49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