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4日是“世界脑膜炎日”。
什么是脑膜炎呢?脑膜炎是脑和脊髓表面的保护膜发生的炎症,春季及冬季多发,每年全球超过万人受该病影响,其中死于细菌性脑膜炎的人数约为17万。因其初始症状多为头痛、发热,常常容易被人认为仅仅是“感冒”,医院,错过了最佳治理时机,即使保住生命,幸存者也可能遗留耳聋、失明、癫痫、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同时,这也成为小部分医生对普通感冒过度治疗的依据。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从症状上区别脑膜炎和感冒、脑膜炎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脑膜。脑膜指的是颅骨与脑间的三层膜,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其中,软脑膜紧贴于脑表面,血管丰富,我们所说的脑膜炎,通常是发生在软脑膜的炎症。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脑膜炎和普通感冒,两者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普通感冒头痛往往不严重,即使发烧也很少高烧,持续时间也比较短,通常不影响精神状态。而脑膜炎可伴有高烧、严重头疼,进行性加重,常影响精神状态,如嗜睡、不愿吃东西、对什么都没兴趣等。所以,真正需要大家所了解的,其实是脑膜炎和流感的区别。脑膜炎和流感,都可出现高热、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而且流感病毒也会引起脑膜炎,所以,一旦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头痛伴有呕吐、胡言乱语、抽搐、脖子僵硬、症状越来越重的时候,医院,让医生确诊一下。医生将会进行一系列包括脑部CT或者核磁共振、脑电图、腰椎穿刺术、血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结核分支杆菌、真菌等。下面逐一叙述。
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型和肺炎链球菌。发病机制通常为随血液侵犯脑膜、经耳鼻直接侵犯脑膜、术后感染等。免疫力低下(如恶性肿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糖尿病等)、“危险三角区”(如右图所示区域)感染、中耳炎、鼻窦炎、颅脑外伤、脑脊液鼻漏(症状为鼻腔长期反复流出清亮、水样液体)等的人群中仍为相对高发,需引起大家警惕。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通常为肠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虫媒病毒等。其中很多病毒与呼吸道感染或腹泻有关,有些病人最初出现咳嗽、咳痰、咽痛、拉肚子等,随后出现脑膜炎的症状。所以在平时,如果在“感冒”、“拉肚子”后出现反复的发热、头痛时就要警惕了,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就是结核分支杆菌侵犯脑膜引起的炎症,大家可能对肺结核相对比较熟悉,同样的致病菌,侵犯位置不同而已。目前我国仍为结核病大国,结核性脑膜炎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特别是在以下人群,尤其要注意:以前得过结核病的、合并糖尿病或其它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的、经常接触结核病患者的。一旦出现发热、头痛,持续数日不缓解,都需要想到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
真菌性脑膜炎相对少见,病原体常为新型隐球菌,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易发病,尤其在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因为隐球菌通常通过鸽子的粪便传播,所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最好避免接触鸽子。
如果出现脑膜炎的症状,尤其是伴有颈部僵直、畏光、精神萎靡等症状,医院治疗,切勿拖延。针对脑脊液的相关检测即可对脑膜炎做出初步诊断。医院里留取,脑脊液的病原学可使医生针对引起感染的特定病原拟定相应治疗方案。目前的二代测序方法可精准检测余种病原微生物,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率,从而得到及时的治疗,降低不良预后,挽救生命。
脑膜炎固然可怕,但医学的进步使得大部分脑膜炎可防、可控、可治。如果大家具备脑膜炎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冷静地分辨和处理。
医院神经内科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经常收治来自全市的重症、疑难病例,多年来挽救了大量脑炎、脑膜炎患者的生命,在重症、疑难病例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近期,我科组建了中枢感染及神经免疫疾病学组,不断提高诊治及水平,将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