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肺隐球菌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而使病情恶化。虽然关于肺隐球菌病的研究已有不少,但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其流行。目前对于肺隐球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困惑。制定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共识将能规范并提高我省临床医生对肺隐球菌病的防控及诊治水平。
本共识涵盖肺隐球菌病流行病学、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肺隐球菌病的病原学检查、肺隐球菌病的诊断、肺隐球菌病的治疗等内容,本文仅就诊治内容进行部分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年第五期。肺隐球菌病的诊断
肺隐球菌病的诊断常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尤其是对于不能排除肺部恶性肿瘤、肺结核等其它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无菌部位标本如肺穿刺标本培养阳性也有确诊意义,痰和BALF涂片培养阳性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随着隐球菌抗原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球菌抗原检测有望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如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同时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临床可考虑肺隐球菌病,并给予抗隐球菌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复查评估肺部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对于抗隐球菌治疗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应尽快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肺隐球菌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具体工作流程见图3。如诊断肺隐球菌病,建议进行腰穿检查以排除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但对于无症状、非弥漫性病变的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同时血清隐球菌抗原阴性或滴度非常低,腰穿可暂缓进行。
图3疑似肺隐球菌病患者诊疗工作流程
肺隐球菌病的治疗
肺隐球菌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感染和防止隐球菌播散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肺隐球菌病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情轻重程度(表1)。
表1肺隐球菌病的抗真菌治疗方案
患者类型抗真菌治疗方案无免疫抑制肺隐球菌病患者无症状患者密切观察,氟康唑~mg/d,6个月轻至中度症状、无播散患者氟康唑mg/d,6~12个月重度症状患者诱导治疗为两性霉素B(0.5~1.0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mg·kg-1·d-1),疗程≥4周;巩固治疗为氟康唑mg/d,8周;维持治疗为氟康唑mg/d,6~12个月免疫抑制肺隐球菌病患者无症状、轻至中度症状、无播散患者氟康唑mg/d,6~12个月重度症状患者HIV患者诱导治疗为两性霉素B(0.5~1.0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mg·kg-1·d-1),疗程≥2周;巩固治疗为氟康唑mg/d,疗程≥8周;维持治疗为氟康唑mg/d,治疗≥12个月或直至宿主免疫功能的恢复。器官移植患者诱导治疗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3~4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mg·kg-1·d-1),疗程≥2周;巩固治疗为氟康唑mg/d,≥8周;维持治疗为氟康唑~mg/d治疗,6~12个月其他患者诱导治疗为两性霉素B(0.5~1.0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mg·kg-1·d-1),疗程≥4周;巩固治疗为氟康唑mg/d,8周;维持治疗为氟康唑mg/d,6~12个月本文来源:选自《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10(5):-.
戳原文,更有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