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星期三
年1月
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报警服务台,正式开展报警服务工作。
历史上的今天
侯云德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日在京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习近平书记为侯云德院士、王泽山院士颁发证书
拯救世界本来是电影里“超人”的工作,却似乎被侯云德做了。
有统计说,古今中外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都不如病毒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病毒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而在中国,从“非典”到“禽流感”再到“甲流”,每当人们陷入被流行病毒攻击的恐慌之中,一马当先出现在战场上的,总是病毒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
在普通人眼里,他是一名敢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给公众一个交代的“专家”,而在科研界,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领域的奠基人,侯云德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泰斗”。
醉心科研近70年
作出多项“先驱性杰出贡献”
侯云德年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读本科,随后于年前往原苏联莫斯科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
留学期间,他日日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赖”到午夜才离开,学术论文成果频频发表(17篇论文),以至于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都要特意跑到病毒所来打听“侯云德是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侯云德在仙台病毒研究上有了开创性的发现!
当时研究所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动物房里的小白鼠一下子全死光了,而原因不明。查找“真凶”的重担落在了侯云德身上。导致小白鼠死亡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还是病毒?如果是病毒,会是几百种病毒中的哪一个?
通过层层抽丝剥茧,侯云德将仙台病毒列为重点怀疑对象。
幸运的是,后来他成功地在小白鼠来源的细胞里分离出了仙台病毒。不止于此,通过深入研究,他还首次证明仙台病毒对人有致病性,发现了仙台病毒可使单层细胞发生融合的现象,并阐明了机理。
仙台病毒是乙型副流感病毒的一种,最早在日本仙台一实验室里分离出来,故而得名。年日本学者冈田发现仙台病毒具有触发动物细胞融合的效应。几乎是同期,侯云德在年有了同样的发现,并阐明了机理。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为美国学者随后发展出杂交瘤细胞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此,原苏联高等教育部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前苏联病毒学研究所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回国后,侯云德成为了中国病毒学的开拓者。
“感冒病原”是他自青年以来就
但他的雄心不仅停留在认识病毒上,而是希望能够设法为病毒病患者解除痛苦。于是,他决定选择干扰素作为治疗病毒病的突破口。
“当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后,就会‘接管’人体细胞内的‘化学工厂’,破坏了肌体细胞的正常生长,把细胞内所产生的物质,用作病毒自身的增殖;而干扰素能够帮助肌体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力,抑制病毒,从而使肌体得以修复,疾病得到治疗。”侯云德曾解释说。
而此后,80年代中期兴起的基因工程干扰素药物,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侯云德的主攻方向。
侯云德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即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重组α1b型干扰素。随后,他还相继研制出了包括α1b、α2a、α2b、γ等基因工程干扰素系列产品,获得了人白介素-2、GM-CSF等9个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这些药物产品广泛用于慢性肝炎患者、肿瘤患者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
这些成就,被业内认可为“先驱性杰出贡献”。而侯云德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国生物工程药物研究和产业化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正是因为他在科研领域的突出建树,中国才能够在基因工程干扰素等研究领域跻身国际前沿,中国人民才得以战胜病毒带来的一次次灾难。
“中国干扰素之父”亲战“非典”
年,一场肆虐的瘟疫让侯云德成为了“超人”般的存在。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是彼时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标语,与这条标语一同进入普通人视线的,还有侯云德和他“中国干扰素之父”的称号。
被简称为“非典”的“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年“非典”疫情在中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病毒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攻下了北京所有固若金汤的城墙,使之成为当下最脆弱的城市之一。
到底该如何防治“非典”?那时,身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所长的侯云德每天都会接到无数个催问研究结果的电话。“‘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病毒研究不充分,没搞清传播途径,那次我们很被动。”他此前对媒体回忆。
事实上,全世界在“非典”疫情面前都很被动,各国都希望尽快在诊断、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方面有所突破。侯云德和我国疾病防控专家们也快马加鞭地与病毒赛跑。
面对连医护人员都难逃感染的危急状况,在“非典”肆虐北京的年4月当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批准了第一个预防“非典”的药物,α2b干扰素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临床实验,这类干扰素便是侯云德的研究成果。此后,侯云德将干扰素的生产技术转让给了多家企业,“从南到北,中国的众多干扰素生产企业,其实都用的是我的技术”。
这种能抗病毒的透明液体,一下子成了大家救命的护身符。被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的侯云德也随即誉满天下,甚至有人称他制药救人的壮举是“撒豆成兵”。
主导构建阻击传染病的防线
“非典”疫情的扩散给了侯云德沉痛的一击。此后,他开始主导构建我国阻击传染病的防御体系。古稀高龄的侯云德不断制造出抗击病毒的“超人”故事。
年末,尚且对“非典”心有余悸的中国人陷入“禽流感”恐慌之中。身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病毒学专家的侯云德很快站出来说:“尽管H5N1病毒已经在全球扩散,其严重程度在已知历史上从未有过,但不能就认为,现在流行的H5N1禽流感病毒一定会在近期引起人类大流行。”
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78岁的侯云德亲自深入灾区,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情况,及时对灾后防疫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流行,80岁高龄的侯云德被推荐为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在此次甲流防控中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在侯云德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而后,无论是年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年在全球扩散的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年以来盛行的埃博拉,还是年席卷世界的寨卡病毒,都未能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大规模影响。
上海交通大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曾表示,侯云德院士是我国分子医学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领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始终立足国内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60余年致力于分子医学病毒学、基因工程药物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研究,为中国上述重大领域的开创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先驱性杰出贡献。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与侯云德相识数十载,他回忆说,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基因工程技术刚刚起步,侯云德即在我国开展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不仅研发成功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而且组建了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基因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和产业化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染病症候群监测与检测技术丛书”,曾获侯云德院士肯定并实力打call!
传染病症候群监测与检测技术丛书
“传染病症候群监测与检测技术丛书”的源头项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监测技术”专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研究人员囊括了中国目前该领域最顶层的专家及其所在的最顶尖的研究机构,其中包括7位院士,参与研究的实验室达90多家,建立起覆盖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国家传染病症候群监测与检测实验室网络,开展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病原监测与检测研究。在持续8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制定了统一的五大症候群监测方案与病原体检测技术操作标准规范,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更新,结合实践经验和学科进展,形成了版技术方案并最终组织编写了本丛书。
本丛书提供了目前我国传染病监测、监测实际工作所需的统一的技术、方法、标准,这些标准规范今后将直接引领我国传染病监测、检测的实际工作,为解决实验室的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实际保障。
专家推荐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侯云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
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不仅一些古老传染病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变迁,新的病原体还层出不穷,给传染病的发现、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在“十一五”之初,在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中设立了“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腹泻症候群、发热伴出疹症候群、发热伴出血症候群、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等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病原谱监测及其病原体变异变迁的研究,了解我国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病原谱流行特征及变异变迁规律,同时使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保持并不断提高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现、诊断能力。
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项目,在全国构建了跨区域、跨系统的传染病监测、检测网络。网络覆盖了全国12家传染病核心实验室、79家区域网络实验室和医院。项目研究涵盖了传染病五大症候群共90余种重要病原体。研究项目覆盖面广,研究内容丰富,医院多,研究时间跨度长,需要有统一的监测和检测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以控制监测、检测工作质量,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项目设计之初,在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技术总师侯云德院士指导下,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项目总负责人杨维中教授组织项目组近百名传染病监测、防治和实验室检测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编写了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腹泻症候群、发热伴出疹症候群、发热伴出血症候群、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等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监测及其病原体检测研究技术方案以及病原体变异变迁研究技术方案,供各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中遵照执行。
项目历经“十一五”和“十二五”,截至年11月,共完成各类症候群例病例信息及其份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的研究。初步建成了可以共享的症候群监测研究的技术平台、资源平台、人才平台和信息平台,建成了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监测国家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期间,项目组根据研究实践和学科的最新进展,对监测、检测研究技术方案进行了2次修订与更新,使之日臻完善。
为了尽早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的科技示范效应,项目组在“十二五”即将结束之际,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腹泻症候群、发热伴出疹症候群、发热伴出血症候群、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等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监测及其病原体检测研究技术方案以及病原体变异变迁研究技术方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与更新,编纂成《传染病症候群监测与检测技术丛书》出版发行,以期供更多的临床医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等参考和借鉴。本丛书按照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腹泻症候群、发热伴出疹症候群、发热伴出血症候群、脑炎脑膜炎症候群五个症候群监测及其病原体检测和病原体变异变迁研究6方面内容分为6个分册。基本内容包括传染病症候群罹患特征,监测基本概念和设计,标本采集、运输、储存及其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病原学特征、检测策略和技术方法。本丛书有较好的系统性、实用性和操作指导性。
本文来源: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知识分子、中山大学出版社等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转载须注明出处
如有需要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购买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世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