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与本标准。
2.1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encephalitis,JE
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也称日本脑炎,属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2.2脑膜刺激征meningealirritationsign
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sign)和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ssign)征阳性等。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生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1d。
3.2.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
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大脑强直。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
3.2.4.1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糜,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4.2普通型
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4.3重型
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3.2.4.4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在1d~2d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机率较高。
3.3实验室检查
3.3.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多(10~20)×/L,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
3.3.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3.3血清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B进行,也可参照附录C。
3.3.3.1一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3.3.3.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3.3.3.3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3.3.4病原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A执行,病原学参见附录D。
3.3.4.1早期感染者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3.3.4.2检测出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4诊断原则4.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确定诊断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5诊断5.1疑似病例
符合3.1和3.2和3.3.1项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3.2项者。
5.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中任一项者;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4中任一项者。
5.4在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基础上,根据3.2.4进行临床分型诊断。
6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