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底水质如何排污改良关键技术在哪

技术概述:

本技术集成了“深挖塘、底排污、固液分离、湿地净化、鱼菜共生、节水循环与薄膜防渗、泥水分离”等水质改良技术。池塘底排污指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根据池塘大小建一到多个漏状形的排污拦鱼口,通过移污管将养殖过程中沉积的鱼体排泄物、残饵、水生生物尸体等在水体的静压力和抽提排污管自溢排出养殖水体。集成创新、配套组装的该底排污系统将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鱼菜共生湿地净化,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有机肥,上清液滴灌水生蔬菜、花卉等,通过生物净化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或三类地表水标准再循环回养殖池塘。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现代生态渔业健康养殖小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为发展持续健康渔业提供环保工程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年12月30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池塘养殖水质改良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进行了鉴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集成配套研究的《池塘、网箱养殖废弃物设施化处理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年度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增产增效情况:底排污池塘对底层污水和养殖沉积物的排出率可达80%,同时减少了清淤80%以上能耗和劳动力;排出的底层污水进入固液分离池,通过自然沉淀和过滤,达到泥水分离,沉淀物做农作物的有机肥料或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上清液排入人工湿地循环利用或滴灌种植水生蔬菜,重复利用率达%,水体净化处理后通过抽提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可节水60%;底排污池塘与传统池塘相比,亩均产量提高20%(增加kg以上),亩养殖效益增加元以上。

技术要点:

池塘底排污系统指将池塘底部的鱼体排泄物等有机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的养殖水体的一种水质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底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出口竖井、排污阀门等组成。

1.池塘基本建设

底排污池塘的建设要符合池塘养殖场的主体建筑,其形状、面积、深度和塘底主要取决于地形、养鱼品种等的要求,一般为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为2~4:1,池塘埂子的陂比和护坡形式根据当地的质地地貌确定。鱼塘底部坡度为0.2%-7%。长宽比大的池塘水流状态较好,管理操作方便;长宽比小的池塘,池内水流状态较差,存在较大死角和死区,不利于养殖生产。池塘的朝向应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风向等因素,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满足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池塘朝向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风力搅动水面,增加溶氧量。在山区建造养殖场,应根据地形选择背山向阳的位置。表1为不同类型淡水池塘规格参考值。

2.池塘底部改造

池塘底部坡度为0.2%~7%;池塘最低处修排污口。

3.塘底排污口

池塘排污口位于池塘底部最低处。为方形,长×宽×深=80cm×80cm×40cm(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m2,呈15~30°的锅底形。排污口挡水板:挡水板呈正方形,有4个支撑点,顶盖与排污口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管口面积

4.排污管

排污管为PVC管。分支排污管直径依据池塘大小制定,通常≤30亩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mm,≥30亩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mm;一般总排污管直径为mm,池塘规格较小可缩小总排污管直径。

5.竖井

用于安置排污出口抽插开关的立方体水泥井。围绕较近池塘区域修建(如建于池埂上),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便于池塘养殖固体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其具体的高差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确定底部的高程建设;当池塘无高位差或高位差较小时,池塘≤5亩最好多口池塘共用一竖井,池塘≥5亩最好2口池塘共用一竖井。

竖井内插管口修建:一个插管对应一个插管口;插管口为锅底形,高度约为10cm。

6.固液分离技术

排出的养殖沉积物进行固滤分离对比试验得出,在絮凝剂处理、自然沉

淀、滤袋分离、输送带分离等方法中,目前优选出自然沉淀法,可将养殖沉积物分离为固形物和分离液,其比例为1:9,固定物总氮1.9%,总磷1.6%;分离液总氮0.1%,总磷0.07%。

固液分离池主要原理是利用比重对养殖污水中污染颗粒进行沉淀分离,主要作用是沉砂,比重最大的沙砾在这一阶段快速沉淀。面积约为养殖面积的0.1%-0.5%,长宽深比为6.5:3.3:1(深度可视具体情况做调整),斜向出水口的坡度都为0.2%-7%,沉淀池近底部开一15cm排泥管(排泥管下端安装闸阀,控制泥粪排放)。出水口的上清液进入竖流沉淀池进一步处理,近底部排泥管将污泥转运到集粪池。固液分离池都用标砖(mm*mm*53mm)做mm厚的墙体(个别地区地质条件不好的可加厚)。用1:3的水泥灰浆做底灰和表面抹灰处理。地基用C25混泥土做10cm—20cm厚的地基,如果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则需打桩或地基编制钢筋网加固地基。

7.集粪沟

集粪沟宽深度按当地水沟内的最大洪水量设计。

集粪沟底部为0.2%-7%的坡度,水流方向统一指向集粪坑。

集粪沟的路线经过底排污池,固液分离池,人工湿地,其它鱼塘排水口及自身排出口。

集粪沟的护坡均采用C20水泥砂浆护坡。陂比为1:0.8~1。

8.晒粪台

晒粪台建设依养殖固体颗粒有、机物的多少制定,可大可小,也可不必专门修建筛分台,可因地制宜利用固液分离池周边空地晒粪。

9.养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多余的水进去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10.人工湿地、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湿地面积的10%-30%。

11.增氧设备配备

底排污池塘配套使用多种增氧设施进行复合增氧。选择增氧机的品种(三种以上:微孔增氧机、表曝机、水车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或涌浪机);功率配备(每亩面积配0.7kw以上);各种增氧机在池塘中的安放的最佳位置(水车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安装在投饵区外缘附近,叶轮增氧机、涌浪机要远离投饵台);增氧机运行的最佳时段与性价比溶氧控制点技术等。

12.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排污的养殖废弃物经滴灌系统处理后,上清液滴灌水生蔬菜、灌溉树木、草莓、农田等;鱼粪堆积腐熟后,用于农家肥。

适宜区域:适用全国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

1.底排污系统应避免带水安装,防止高程落差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系统的排污效果。

2.需根据安装池塘的形状、大小、地理条件科学设计底排污系统。

3.科学安装流程:在池塘售鱼清塘后,干塘在池底先找坡度,再在最低处安装、修建底排污口;埋设排污管等工作。

4.底排污口必须在池底最低处,才更利于集污。

技术依托单位: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设施渔业工程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ys/57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