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猪和人共患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以关节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常与其它病原菌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扰。哺乳仔猪以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和败血型链球菌病最为常见,其中脑膜炎型和败血型危害最大,尤其是两种病型混合感染时,常引起仔猪的急性死亡。年7月笔者对广东某猪场进行腾骏研究所深度技术服务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产房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四肢共济失调,转圈,倒地后抽搐死亡。通过了解发病史、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剖解、结合实验室检测报告,确诊为哺乳仔猪败血型、脑膜炎型链球菌病。
一、发病史
广东某猪场从年5月份开始出现哺乳仔猪零星死亡,死亡仔猪大多体况较好,呈现病程短,死亡快的特点。鉴于本场为伪狂犬病野毒阳性场,而且感染比例较高,猪场兽医怀疑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采取初生仔猪2日龄伪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未见明显改善。虽然哺乳仔猪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高。
二、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嘶鸣,离群、不吃奶。如把发病仔猪放在空旷地面,并驱赶行走时,病猪呈现缓慢、反复转圈,有的还会出现前肢踏空样的神经症状。此外,个别仔猪驱赶站立时,四肢颤抖,不愿行走;有些发病仔猪眼睑发红,肢体末端发绀。经观察、交流及临床跟踪,病猪一般多见于1至3天死亡,部分急性死亡的仔猪,未见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三、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仔猪和濒死仔猪都出现不同程度脑软膜充血、出血。部分仔猪肺脏有出血点和大片出血斑,严重出血的肺脏水肿,切面多汁。全身淋巴结呈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胃内有少量黄色液体。脑软膜充血、淤血、有淤斑。
四、诊断
无菌采集发病仔猪的脑、肺脏、脾脏、肾脏和淋巴结,送腾骏研究所做伪狂犬病原检测、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结果如下:伪狂犬病毒为阴性;细菌分离鉴定为猪链球菌。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哺乳仔猪败血型、脑膜炎型链球菌病。
五、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头孢拉定、氟苯尼考、青霉素为高度敏感药物;恩诺沙星、强力霉素为中度敏感药物;丁胺卡那霉素、替米考星等药物不敏感。
六、防治措施
1、鉴于哺乳仔猪一般是18日龄左右发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在10日龄和18日龄肌注长效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加康注射液”0.1mL/kg;
2、母猪产前可接种血清型相符的链球菌灭活苗;
3、发病仔猪治疗:青霉素+氨基比林+磺胺嘧啶钠(首次加倍用量)分开肌注,每天两次,连用3天。
4、母猪分娩前、后一周饲料中添加“加康”g/T+“舒宁”1g/T;
5、保持产房栏舍卫生干燥,注意通风保暖,做好批次转群后产房栏舍的清洗消毒工作。
使用以上措施一个月后,产房发病仔猪大大减少,无新病例发生。
七、讨论
1、近年来,由于猪场免疫抑制性疾病多发,副猪嗜血杆菌的继发感染比较严重,普遍引起了规模化猪场的重视,但仔猪链球菌的感染重视程度在不断下降。由于仔猪链球菌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比较相像,很多兽医把关节炎型、败血型的仔猪链球菌病误认为是副猪嗜血杆菌病来防治,或者把脑膜炎型的仔猪链球菌病误认为是猪伪狂犬病来防治,都没有取得良好的临床防治效果。通过实验室检查,准确区分仔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伪狂犬病,对仔猪链球菌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2、不良环境常常引起哺乳仔猪链球菌病多发。由于该猪场布局不合理,产房采光不足,产房环境湿度大,产房非全进全出,造成致病性猪链球菌的大量繁殖和不同批次仔猪中的交叉感染,搞好栏舍卫生,保持栏舍明亮干燥,注意通风保温,做好全进全出和空栏清洗消毒等措施,是预防仔猪链球菌病多发的关键措施。
3、败血、化脓、神经症状是链球菌感染发病的三大特点。链球菌常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严重肺炎,该猪场保育猪中、后期存在一些严重呼吸道症状的仔猪,解剖病变为肺脏严重出血、水肿,气管、支气管有泡沫或大量脓性分泌物,心包积液,淋巴结出血肿大。由于肺脏的严重病变,有的气管、支气管被脓性分泌物填充,丧失呼吸功能,基本失去治疗价值。保育仔猪猪链球菌病预防可使用“舒宁”(10%阿莫西林)拌料2Kg/T饲喂5~7天。
4、仔猪猪链球菌病是目前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细菌病,由于该菌血清型繁多,常常出现猪链球菌的疫苗株血清型与猪场链球菌血清型不符,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在该病的药物防治上,由于猪场长期对抗生素的滥用,造成链球菌对部分抗生素不敏感,导致药物防治效果不佳。可借助实验室检诊断,采用血清型匹配的疫苗进行免疫,也可以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防治,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疫苗、药物的浪费和误诊带来的损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