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仔,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山村,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师范类的。虽然是二类大学,但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厉害的,大学很少很少,能上二类的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亮仔的家庭条件不好,爸爸是奶奶逃荒到这个村子前的头生子,那时他爸爸已经十来岁了。奶奶改嫁给亮仔后爷爷后,亮仔爸爸也改成随后爷爷的姓安定下了。因为识文断字,娶了亮仔妈妈后当了村里的支书。那时的村干部,工资低的可怜,事还多。而亮仔的小山村,真的是太山了。
山连山出门是山,连大路都没有,去哪全靠脚丈量,地都是贫瘠的山地,产的粮食如果是风调雨顺的话也只能勉强糊口。而当时的亮仔家,他是老大,下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是人口大户来的,而劳力就亮仔爸妈自己,生活自然艰辛。
平地能种粮食的就两三亩,收成又不好,山地种的杂粮就成了口粮。充饥的,经常是玉米面糊和地瓜。放学之余,几个孩子也得跟着干农活。
亮仔由于学习好,爸妈经常让他在家学习,下地的就变成了三个弟妹。亮仔也争气,毕业后,直接进了镇上的中学当老师。
亮仔的家乡实行订婚,大多是媒人介绍后双方没意见就订婚,等个一年半载的挑好吉时再结婚。亮仔毕业后,家庭条件已经改观,生活早已安稳富足,温饱后还有了富余。
亮仔毕业后,和村对面隔着一条河的一个女孩订了亲,那女孩虽然没有工作,但识文断字,长的也很漂亮,跟亮仔也算意合。那时的亮仔,是喜欢那女孩的吧!
偏偏意外却发生了,那女孩去广东打工一年后,回来就闹着要退婚。原来,她喜欢上了广东本地的一个男孩,出轨了。
在亮仔的家乡,一般订婚就代表着已经决定成为一家人,会住在一起,等个挑好吉时再办婚宴。当时,女孩已经跟亮仔住一起,也改口叫了亮仔父母为爹娘,原打算一年后举行婚礼的。却不想,女孩闹出了这一出。
当时,闹的很僵,退婚后的亮仔沉迷了好一阵子。然而,就在退婚后不久,亮仔的父亲就又给他订了他自己朋友的女儿。亮仔反对无效后,就没回家,躲到了学校。
从偶尔的接触中,了解到那女孩连书都没读,字都不认识,得过脑膜炎反应迟钝。亮仔强烈要求退婚,但亮仔父母却抹不开面子,不答应不算,还直接订了婚期。结婚当晚,亮仔喝得酩酊大醉,当着满堂来客哭的稀里哗啦,孝顺的他忍了下来,最大的反抗也就是仅此而已。
婚后,由于没有共同语言,亮仔媳妇又有点不着调,三天两头吵架,在女儿几岁后,亮仔的忍耐告终,又闹着离婚,他对媳妇说,所有的家产都给她,孩子他养,她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她同意离婚。
她媳妇不同意,本来,她就不是聪明的人,如果离了亮仔,下场可想而知。加上亮仔的岳父是县公安局的,人脉强大,如果没有他媳妇的同意,这婚就算强离那肯定也是两败俱伤,弄不好工作也能弄没了。
就在这离不掉的婚姻中,亮仔绝望了,也妥协了,破罐子破摔,不再上进,每天除了必要的工作外,喝酒打麻将成了他的主消遣。
在一场酒桌上,医院,差点没挺过来,在医院住了半个月。从那之后,亮仔收敛了点,但打麻将是戒不了的。
回家吧,跟媳妇没话说,出门吧,又没事可干,就只能交些牌场上的朋友,打麻将打发时间。喝酒加上通宵打麻将,三高如影随形。
而孩子也在这吵吵闹闹中长大,选择川大跑远了,毕业后作为独生女的却不肯回家就业,去了首府工作一年后就转道上海,交了上海本地男朋友,已经谈婚论嫁,或许,不到他动不了的时候,是不会在身边承欢的。
而亮仔在婚姻的前几年努力的从镇中转入了县高,对婚姻没了期望后,就再也没曾努力过,打打牌喝喝酒,混日子。
在酒精中麻痹自己想想,亮仔的弱点就是太过于愚孝,太听父母的话,就算明知道不对,也没有抗争到底,这一孝顺,就搭进去了自己的一辈子,家不像家,一辈子没有个知冷知热的人,连孩子,都远离了他。
就像蒲公英,孩子大了就随风离去了所以,做什么事,都得有自己的主见,在是非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人生短暂,在责任之外,对自己好点!
自己对自己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