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侵犯迷路导致眩晕/耳聋等症状。
图1左侧中耳炎,冠状面颞骨HRCT显示左侧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骨性外半规管破坏,并于迷路腔相通(箭头)。
图2右侧中耳炎,伴迷路腔淋巴液受侵。a)T1WI显示右侧耳蜗淋巴液信号增高(箭头);b)T2WI显示右侧耳蜗内信号无变化(箭头);c)增强后局部有明显强化(箭头)。
图3右侧中耳炎a)颞骨横断面HRCT显示右侧鼓室/乳突内软组织密度影,耳蜗增生、硬化,迷路腔变窄(箭头);b)T2WI显示右侧耳蜗变细(箭头);c)水成像显示右侧蜗腔变细(箭头)
图4右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骨迷路广泛骨质破坏。颞骨HRCT显示鼓室和乳突内软组织密度影,耳蜗后方骨迷路内片状低密度影,其内可见死骨(箭头)。
01中耳炎分期中耳炎侵犯迷路是最常见的中耳颞骨内并发症,可将其分为四期,骨迷路破坏、迷路腔淋巴液受侵、迷路增生硬化和骨迷路广泛破坏。
骨迷路破坏:迷路炎的起始阶段,炎症局限于骨迷路内,可破坏骨内膜达外淋巴间隙,但迷路腔内、外淋巴液无炎性改变。
迷路腔淋巴液受侵:多由中耳炎直接破坏骨迷路,也可通过前庭窗、蜗窗或先侵犯脑膜引起脑膜炎后,病原体经过内耳道中听神经周围间隙或经耳蜗导水管等解剖途径侵犯内耳淋巴液。早期以浆液性渗出为主,病变进展,淋巴液积脓,组织坏死、肉芽生成,形成化脓性迷路炎。
迷路骨质增生硬化:是迷路腔淋巴液受侵后,治疗及时、有效,病人抵抗力强,淋巴液内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骨组织充填,骨螺旋板、蜗轴、骨迷路内膜部分吸收,代以新生纤维组织或骨组织。HRCT显示受累骨迷路不同程度骨化,骨迷路密度增高,迷路腔变窄。
骨迷路广泛破坏:迷路炎进一步进展,炎症侵犯骨迷路骨质及骨髓,导致坏死性骨髓炎,死骨形成。
但是中耳炎侵犯迷路的影像学分期与临床分期不完全一致,临床上分为局限性迷路炎、膜迷路炎、骨化性迷路炎和坏死性迷路炎四种类型。
02慢性中耳炎鼻部影像学改变慢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与鼻腔、鼻窦疾病关系密切。
因此影像上发现鼻中隔偏曲(偏曲部位的最凸点与偏曲起始点连线交角≤°)、下鼻甲肥大(下鼻甲后缘超过鼻中隔游离缘)、鼻窦炎(鼻窦内有软组织密度影,包括积液,黏膜肥厚及鼻窦囊肿)可能是导致慢性中耳炎的病因,也会影响鼻窦本身病变及中耳病变的转归。
鼻腔、鼻窦病变通过多种方式引发中耳炎:(1)鼻息肉及肥大的鼻甲后端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2)炎性分泌物长期刺激咽鼓管咽口黏膜,致局部黏膜肿胀、咽鼓管阻塞;(3)鼻腔、鼻窦的炎症经咽鼓管向中耳蔓延;(4)Uzun等[3]认为鼻窦炎在咽鼓管咽口产生炎症介质,使咽鼓管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强,黏液毡中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纤毛黏液运输系统功能减退;(5)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也是引起中耳炎的因素之一,鼻中隔偏曲由于局部的解剖结构异常,引起鼻气流紊乱,鼻分泌物增多,双侧中耳功能可能受损。
本文摘自相关文献:
[1]刘兆会,王振常,鲜军舫.中耳炎侵犯迷路的影像表现[J].放射学实践,(09):-.
[2]杜锦朵,王丽,马芙蓉,潘滔.慢性中耳炎颞骨CT中鼻部影像学改变[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7(06):-.
文章来源:图片内容部分来自于网络,转载只为分享专业知识信息!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