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带你了解手足口病的诊疗流程南阳医专

在中国,手足口病年后被纳为丙类传染病管理,~年连续7年成为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下面就让南阳医专一附院儿科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手足口病的诊疗流程。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组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为主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一种儿童感染性出疹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肘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原

EV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引起手足口病的EV主要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ox)

(1)A组16,5,7,9和10型,B组2和5型以及EV71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2)其中以CoxA16和EV71最为常见。

(3)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宿主

人是唯一的宿主。

传染源

人是已知唯一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1)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2)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3)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隐性感染:显性感染=:1

(4)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液等广泛传播

易感人群

(1)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成人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2)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传染期

(1)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4~9月份多见,南方高峰早于北方。

(2)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且快,在短时间可致大流行,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

(1)潜伏期: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2)主要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可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2)手足口病

①口腔黏膜:小疱疹常见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破溃后形成溃疡。

②斑丘疹:手足多见,偶见于躯干、大腿、上臂等处,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几个至数十个不等。

(3)病程:多在一周自愈。

(4)预后:一般良好,斑丘疹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

2.重症

(1)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2)临床分期

·第1期:出疹期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第5期:恢复期

(3)预后

1)并发症预后多良好,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2)少数迅速进展累计神经系统,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病死率高。

3)极少数可出现坏死性肠炎,肝肾、肾上腺严重的变性坏死等并发症。

治疗

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重在病情的观察,尤其是病程最初5天。

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心率、呼吸以及神经系统受累,如有无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软瘫、抽搐、肌阵挛等,妈妈就要注意了。

普通病例的治疗

(1)普通病例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适当休息,清淡饮食;

(3)皮肤口腔护理;

(4)积极对症:控制高热、止惊、呕吐给予口服液体疗法。

重症病例的治疗

(1)液体疗法

(2)降颅压

(3)血管活性药物

(4)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

(5)机械通气

(6)其他血液净化;体外生命支持

摘自:

中国儿童医疗之家

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大家对手足口病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一旦发现病症,请及时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zj/64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