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写春秋不忘初心育桃李
——记罗田县年十佳乡村教师
大河岸小学胡应林
“百花竞相开放,那是养花者的幸福;小树茁壮成长,那是种树者的幸福;山里娃成人成才,那就是一个乡村教师最大的幸福。”我是胡应林,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农村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三十三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勇挑重担,无怨无悔,尽一名教师的职责,尽一名党员的忠诚,从风华正茂到华发早生。
俯身献青春,甘为春泥更护花
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也有与山一样刚毅执着的精神。自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就决定要像大山守护家乡一样,守护好每一个学生,将我的青春浇灌于学生更美的花样年华,将我平凡的一生奉献给不平凡的教师事业。年,20出头的我通过当时教育组的选拔考试,成了一名光荣的教师,被分配到岗上铺小学任教,那里属于库区,山高路远,隔河渡水。岗上铺小学只有五个年级,五位教师,采取的是包班教学模式,老师一职多教,一人多劳是常态性工作。正值青春年少的我,站在三尺讲台,左手古诗文(语文),右手圆规尺(数学),转身哆来咪(音乐),出门一二一(体育),肩挑数职,身兼数课,虽然辛苦,但是满足,每当精疲力竭之时,看到学生们青春洋溢的笑脸,我又充满了不竭动力。时间久了,三尺讲台的汗水,学生家长的笑脸,乡里乡亲的称赞,村里湾间的感情组成了最初的教师回忆。
那个时候,大河岸镇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属于贫困落后地区,为了让流失的孩子重返校园,所有的乡村教师都经常要进行家访。在当时,半夜还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更是家常便饭,为了让贫困学生能够读书,我还经常为他们买笔、买本子、垫付生活费、学杂费。一次,我来到一位同学家家访,本来是要催缴学杂费,可来到半山腰,看见两间茅草屋,一位疲惫的母亲佝偻着在灶后煮猪食,我没有说学杂费的事,反倒恨不得自己能补贴一下这个家庭。从此,孩子的学费都是由我来交,一直到小学毕业。这个孩子后来也很有出息,这一年,我也收获了第一个荣誉“镇优秀班主任”。
回忆如生活,充满苦辣甜,如果说最初的回忆是甜美的,那年5月的一天就是惊险。当时正值上课,学生韩金红突然晕倒,我当时吓了一跳,什么都没多想,医院猛跑,岗上医院,足足4公里地,我一步没歇,一刻未停,虽然汗流浃背,虽然腿脚酸痛,但是一想到学生的笑脸,教师的责任,我浑身就充满了力量。到医院后,通过医生诊断,是急性脑膜炎,镇里无法医治,当时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我像个疯子一样,去街上拦车,最终医院,幸亏送医及时,学生脱离了危险。韩金红同学后来考上了郑州大学,每年还与我有书信来往,在信中,她表示以后也要像我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将自己的青春如我一样奉献给社会。说实话,我感到欣慰又感动,春泥虽低贱,但是能孕育出最美的红花,我的青春虽平凡,但是装饰在美丽的农村,却能更加闪耀。
锤炼事业志,创新方式解难题
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真正做到积极工作,勇挑重担,冲锋向前,不计得失。作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深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为方便学生生活和学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年以来,我以校为家,每周住校六天以上。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个生活笔记本,主要用来记录学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以便更好的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使他们一心向学,努力成才。但在记录当中,我发现班级中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学习及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倾心陪伴,耐心沟通,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做通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另外,我还利用校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