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是奈瑟菌属的主要致病菌种之一,因形态成双球形,故原称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常在冬末春初季节发病最为流行。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可定植在人类的鼻咽部粘膜上。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是成年人发病亦增多。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咖啡豆状,常成双排列,凹面相对。在脑脊液直接涂片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外。
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形成灰色、光滑、湿润、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为1~2rnm、不溶血的菌落。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湿润、有光泽、灰蓝色的似露滴状菌落。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如不及时转种,超过48h常死亡。自溶酶经60℃30min或甲醛液处理均可使之破坏。
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不分解煎糖、甘露醇和乳糖,触酶试验阳性,脲酶、吲哚、DNA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
鉴别要点
与淋病奈瑟茵的鉴别脑膜炎奈瑟菌分解麦芽糖,而淋病奈瑟菌则相反。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1.荚膜:荚膜可抵抗宿主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细菌对机体的侵袭力。
2.菌毛;菌毛可粘附至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3.内毒素: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病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故出现皮肤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因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脑膜炎奈瑟菌存在于脑膜炎患者和携带者的鼻咽部,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感染者多为幼儿和青少年。感染后多数患者呈携带状态或隐性感染,少数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仅极少数发展成败血症,进而累及脑膜、脊髓膜,形成化服性脑脊髓膜炎。
本菌对青霉素、磺胶类、链霉素和金霉素敏感。产酶株引起感染应考虑用头抱曲松或头抱唾肝替代。
转自:全球康复资讯
平台所有转载内容均为传递更多专业知识,服务大众,并明确标明来源及作者,荣誉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敬请广大医护同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