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viralmeningitisandencephalitis)是多种病毒引起的脑膜和(或)脑实质炎症性疾病的总称。临床常急起发病,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或瘫痪为主要表现,可为病毒性疾病的中枢并发症。本病常首诊于急诊,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引起脑炎综合征的病毒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见传染病章)森林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单纯疱疹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Epstein-Barr)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7a等。

引起脑膜炎综合征的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单纯疱疹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病毒从咽部或肠道等途径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小部分可随血流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变。不同病毒株组织亲嗜性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病毒可直接损害神经组织,干扰神经细胞代谢,引起脱髓鞘改变,亦可因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引起神经细胞及血管病变。病理改变以充血、水肿、软化、坏死和胶质增生为主,病变常较广泛。

(一)临床表现

1.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多在38℃以上,伴有明显的头痛、呕吐、轻度意识障得,昏迷少见。

(2)体征:颈有抵抗,克氏征阳性。

2.脑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症状:除发热、头痛、呕吐外,可有精神异常,出现昏睡、谵妄、昏迷、惊厥。

(2)体征:可有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轻偏瘫或脑神经障碍征,眼底视乳头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部分患者有局部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乙脑和森林脑炎则升高。

2.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多在0.05×~0.5×/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增多,蛋白定量正常或稍高,糖定量正常或略高。

3.血清免疫学检查: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4倍升高者有诊断价值。近年多用ELISA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种病毒性特异性IgM抗体或特异性抗原,有助于早期论断。

4.病原学检查: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可确诊,如检测到DNA亦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5.头部CT检査:可发现脑膜炎、脑水肿、脑软化灶等。

根据脑膜炎、脑炎综合征的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因不明者可能是病毒或其他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或可能为多发性硬化的初次发病,归为非特异性脑炎。

1.化脓性脑膜炎早期:CSF无化脓性改变,糖和氯化物无明显减少。可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相混淆,但化脑者:①外周血白细胞增高;②CSF涂片和培养可阳性;③定时复查脑脊液可有化脑的典型改变。

2.结核性脑膜炎早期:CSF糖和氯化物无明显降低难与病毒性者区别,但结脑患者:①起病较缓,意识障碍发生较晚(多在起病1周后):②脑膜刺激征明显;③CSF蛋白定量增高明显,几天后复查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

3.急性中毒性脑病:①出现在一些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过程中;②CSF检查正常;③症状多在24小时内消失。

(一)对症治疗

这是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对高热、抽搐、脑水肿及呼吸衰竭的治疗,具体措施参阅第七篇第十一章十ー。

(二)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1.阿糖腺苷(adenosinearabinoside,Ara-A):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10mg/kg,加到5%葡萄糖液ml中静脉滴注,10日为一疗程。注意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

2.无环鸟苷(acyclovir):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0mg/(kg?次),加到10%葡萄糖液~ml中静脉滴注,8小时一次,连用14~21天。

3.森林脑炎患者初期可给予恢复期患者血清每日20~40ml肌内注射,直至体温下降至38.5℃以下为止。

4.其他: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可提高患者对病毒的抵抗力。

(三)并发细菌感染的治疗

对昏迷患者进行血、尿、咽拭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钟强)

(文章来源:《急诊临床诊疗指南》第3版)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此文只是我的读书记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jc/57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