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首发于本人在科学网的博客,迄今已有4,次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世纪,在全球范围,针对几种严重传染病进行的大规模免疫规划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功,这些严重传染病包括天花、破伤风、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性胚胎畸形等;近期成功的疫苗可用于对抗由B型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造成的侵袭性细菌感染。
然而,伴随着这些成功,却出现了被称为“疫苗自掘坟墓”的现象:由于疫苗的成效显著,以前经常发生并常常引发灾难性后果的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公众的注意力反而逐渐转向真实的或所谓的疫苗“副作用”。这可能导致公众对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耐受性的信心减弱。
因此,继续对疫苗接种的风险和效益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对这些评估的结果还应当广泛宣传,以增强公众对现有的和新确定的免疫规划的信心。
1.疫苗接种的风险
任何形式的介入都不可能是绝对没有风险的。对于疫苗接种本身的风险,人们必须区分真实的和臆想的(或所谓的)风险。
1.1.真实的风险
每一种疫苗的接种都有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风险,“接种后不良反应”是一个中性词,常常用于描述疫苗接种后的任何事件,并不一定是由疫苗接种引起(不一定是副反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在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可以称为广义的“接种后不良反应”。这意味着接种疫苗与副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需要个别地进行考虑和评估。
局部反应(如红肿、硬结、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通常间隔时间很短(几小时到几天),这些副反应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全身性反应,例如发烧、头痛等,与早先的疫苗接种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疫苗接种后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事件的归因要与疫苗的基础风险(背景发病率)进行比较才能够确定,这种比较可以通过对照研究完滿地实现。例如:在一个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试验中,发热、过敏的发生率在50%以上;食欲不振、腹泻、呕吐和咳嗽的发生率在20%-60%之间。然而,在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也观察到相应症状与此相似的发生率,即在疫苗接种者中相应症状的发生率并未升高。这说明很难将某些个体在疫苗接种后产生的发热等症状归因于疫苗。重要的是,要确定某种特定的副反应是由接种疫苗引起的,至少还需要仔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副作用的原因。因此,对疫苗接种引起的副反应的确认应当是一种排除性诊断。
接种疫苗后引起副反应的实际例子很多。例如:在瑞士市场出售的一种经鼻接种的流感疫苗,在接种后短时间内就可以显著地增加接种者患外周性面瘫的风险。基于药品上市后监测系统频繁报告的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曾提出其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假设,最终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证明这种怀疑是正确的。
1.2.臆想的(所谓的)风险
对绝大多数疫苗接种后引起副反应的怀疑已经被证明只是偶然的巧合。这些后来都被证明是无根据的怀疑包括(但不限于)幼儿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后引起糖尿病,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后引起的孤独症,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引起的脱髓鞘性疾病,儿童免疫接种后引起的哮喘以及由百日咳等疫苗接种引起的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系列病例的出现通常会导致假说的产生,假说有时会在医生以及普通人群中引发特别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白颠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