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安全用药,娃娃抓起

周末去参加了孩子幼儿园举办的公益讲座,是关于儿童安全用药问题的。医院的药师就儿童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做了详细解读。作为一名孩子妈妈,讲座涉及到的问题基本都是我日常曾经遇到过的,或正在遇到的问题。我觉得收获很多,干货满满。这么好的东西,相信很多家长们也会需要的,于是把它们整理了出来,分享给朋友圈的宝爸宝妈们。所以再次声明,这只是我的学习笔记,内容来自幼儿园公益讲座。

一、儿童用药常见问题

1、药品存放不当

药品安全储存要点——高而远

将药品密封存放于隐蔽的地方,不要让孩子看到或碰到。

每次服用完药品后都将其放好,不要在两次服药期间将其放于柜子上,或临时放入钱包、公文包内,也不要放入孩子能接触到的柜子或未上锁的抽屉中。

如果可以,尽量购买孩子不易打开包装或容器的药品,并且每次使用完后妥善地放好,远离孩子。

有效期、失效期的识别

有效期至年6月——可用至年6月30日

失效期至年6月——可用至年5月31日

液体药品,如止咳糖浆、退烧药等,开瓶一个月后丢弃;单独包装的固体药品在存放条件得当的情况下才可参照有效期使用。

药品失效判断

片剂:表明失去原有光泽,出现变色、潮湿、发霉、裂开、斑点或片剂之间相互粘连。

冲剂、散剂:出现结块、发霉、潮湿。

丸剂:出现皱缩、变色、霉斑、虫蛀、异味。

糖浆、口服液:原本澄清的液体出现异味、冒泡、发霉、沉淀。

中药材:虫蛀、发霉。

抗菌药≠消炎药

医生所说“有炎症”描述的是一个症状,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跌打损伤等都可以引发人体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炎症。而抗菌药只针对细菌等敏感菌的治疗,对病毒、真菌、过敏、跌打损伤等引发的炎症没有消炎作用。

临床上通常把两类药叫做消炎药:一类是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滥用抗菌药,最严重的后果是产生超级细菌。

遏制抗菌药滥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儿童药物滥用

无需抗菌药物治疗时使用抗菌药物;

需用A抗菌药物时却用了B抗菌药;

应该一天用药一次时却分成了多个小剂量多次服用。

以上情况会导致:

抗菌药疗效差或无效

耐药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

并非所有抗菌药儿童都适用,例如:

1)四环素、土霉素:造成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

2)氨基糖苷类:会产生耳毒性、肾毒性,儿童避免使用或在监测下使用。

3)喹诺酮类:对骨胳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18岁以下避免使用。

4)糖肽类:会产生耳毒性、肾毒性,有明确指征时方可使用,且在监测下使用。

中药≠安全药

中成药说明书在“不良反应”项下仅注明“尚不明确”或者压根就缺少这项内容,这并不表示此药就没有不良反应。

中药使用讲究辩证施治,小儿平安药(如保婴丹、猴枣散、至保锭)不一定就是平安的。

儿童用药剂量误区

常见错误有:

计算错误:如mg换算为ml、片、袋时错误。

取错剂量:如把0.4ml取成了4ml。

擅自增减剂量:看护人不遵医嘱,担忧药物不良反应擅自减量或停药;或急于求成,擅自加大剂量。

应该这样做:

用量咨询专业人士

不用叉匙等模糊计量

遵医嘱用药

喂药工具主要有:滴管、注射器、婴儿专用喂药器、儿童给药量杯。

真实案例列举:18月龄幼童口服泡腾片身亡(案例略)

泡腾片服用注意事项

一般用-ml凉开水或温水浸泡

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再饮用

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

严禁幼儿自行服用

真实案例列举:两岁幼儿被捏鼻子灌药致窒息死亡(案例略)

喂药应该这样做

给新生儿幼儿喂药时,应将小儿抱于胸前,用手臂支起头部,以防因其后仰动作而使药物被吸入气管中。

若宝宝拒服药物,可用拇指按压双颊,然后再将药物慢慢倒进嘴里,待宝宝把药吞下后再把汤匙拿开。

注意不要将药物直接倒入咽部,以免引起呛咳而使药物被吸入肺中。

不要捏鼻子喂药,不要在宝宝哭闹时喂药,这样不仅容易使宝宝呛着,还会让宝宝越来越害怕,并抗拒吃药。

婴儿服药,不要直接给药丸或药片,应研成粉末,加水和糖调成稀汁后才能让宝宝服下,吞药片要到四岁以后才可慢慢练习。

喂药时不能将药物与乳汁或果汁混合,会降低药效。

调和药物的开水要晾温了再用,热水会破坏药物成分。

如何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

根据患儿的口味或习惯,选择适宜的剂型;









































北京中科医院坑
如何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wh/43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