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先煮麻黄、葛根,去沫,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饮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汤的来源,大家看,桂枝和芍药等量,配炙甘草、生姜、红枣,这五种组合起来是桂枝汤。所以,葛根汤是来自桂枝汤。
恶风,风吹到难过,项背强几几,后背到脖子这块生硬,葛根汤证。
我们前面学过“,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主之。”桂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
为什么加麻黄呢?无汗,病人没有汗,所以会用麻黄。
项背的地方是人身体膀胱经的高地,利用葛根会把麻黄、桂枝的药力送达项背这个很高的地方,把这个地方的寒排出来。
所以葛根汤吃了以后,后面项背这块流汗,汗流出来,把寒邪排掉,好了。
有一种病,称为刚痉,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脑膜炎。脑膜炎的时候,刚痉强起来,人整个角弓反张,整个翻过去,就是身体往后仰的,拉得很紧,也是葛根汤。
葛根汤一下,太阳经本来绷得很紧,一下,汗一解,得汗则解,解掉以后,刚痉的现象就去掉了。
脑膜炎的时候,会有两种,一种柔痉,一种刚痉。葛根汤是用在刚痉上面。后面我们会讲柔痉。
我们再来了解葛根汤,是来自桂枝汤。那桂枝汤有红枣、生姜、甘草,这些都是补阴的药。那为什么要补阴呢?
就是肠胃里的津液不够,我们常常会补阴。生姜除了对肠胃好,也可以去腥味。红枣,增润津液。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病的时候,同时都在照顾肠胃。
张仲景为什么会用这些药啊?因为,桂枝,白芍,麻黄下去,会发汗。汗从哪里来啊?从肠胃来。如果你没有用生姜、红枣、甘草的话,因为流汗,肠胃的津液会干掉,结果吃药以后会产生便秘。
甘草还可以解毒,治病的同时,怕肠子里面有坏死掉的食物,用甘草把它分解掉。
所以一个处方,简单的几味药,他考虑得很周密,没有一个多余,这就叫经方!这个经方,倪师把他叫做经典之方,绝对处方,不要随便改动。
在这个基础上,比如有个人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同时便秘一个礼拜,那你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一些去大便的药。加一些大黄啊,表里双解,也可以。但基本方不能变,处方的比例不能变,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
大人和小孩的量是不一样的,葛根汤方不要看两(单位),比例是四,三,三,二。你看他瘦一点,就稍微减一点点,各种都要减,但比例不要变。或者同样的比例,煮好三碗,他和一碗,你喝半碗,根据体格来调整。小孩呢,喝一小口,对不对。
我们讲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这种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时候,这个都是人受到天地中间的正气,就是本来就该这样,得到的病,这个病不会传染。像现在冬行春令的时候,就会有疫情出现,会传染。
葛根、麻黄都是发散的,要先煮,把一些杂质、毒素去掉。再跟其它药放一块煮。吃完药,稍微盖一下棉被,感觉到身上有点湿湿的,可又看不到一粒一粒的汗水,这是最好的,排毒但不伤正气。不需要啜粥。
那桂枝汤吃完,要喝点稀饭,不能大口喝,要慢慢慢慢的喝,刺激肠胃吸收,啜粥让稻谷的力量下去,五谷属土嘛,土的力量增强,帮助到达四肢。
葛根汤,为什么要重用葛根呢?
重用葛根,因为项强,发病的时候,我们一剂把它去掉。麻黄剂量比它少点,麻黄如果超过葛根的话,发汗就是全身性大汗,而不是太阳经上面,不单是后项了,失去葛根汤的意义了。所以黄金比例,四三二二很重要。
重用葛根,就是到后背,项背到脑这一带,膀胱经的地方,风寒解掉,一解掉以后看,脑后,汗打开来,我们叫表解。不是你表姐。
也就是说,正常呢,后背这条膀胱经可以把干净的水循环到头部,经过脖子冷却,清凉之水上升。如果项背强几几,寒邪凝滞在膀胱经项背这一带,新旧水不能交换,发烧。所以重用葛根,是指明方向,次用麻黄是把寒邪排掉。因为属于表证所以基础方还是桂枝汤。(一些读者反馈说,会遇到不懂的地方,那我今天就用自己话解释一下,并用蓝色标志)
如果小孩得到,如果救治太慢,发烧并没有退,变成脑膜炎,脑膜炎是刚痉。有时候来不及,过了六七天,病进入阳明,所以针灸很好,针灸也可以帮助治疗。(真希望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技艺高超的人啊!)
葛根汤一来就是大病,读者阅后,比之前多一些了解,遇到类似情况能及时引起高度重视,医院或医生诊治为主。我在此除了自学之外,最重要的意义是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如有解释错误或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希望读者朋友能及时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葛根汤篇还没完,剩余部分我们明天接着学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