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炎症,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1)感染性全身性中毒状态:发热、面色灰白、烦躁不安
2)急性脑功能障碍表现:进行性意识改变,精神萎靡、嗜睡、昏睡、昏迷、
3)颅内压增高:年长儿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畏光等,婴儿表现为易激惹、尖声哭叫、双眼凝视、惊厥等。
4)脑膜刺激症: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其中以颈强直最为常见。
2、非典型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降低,或体温不升,面色青紫或苍白,拒乳呕吐,黄疸加重,肌张力减弱或不典型性惊厥发作。
3、并发症:1)硬脑膜下积液
2)脑室管膜炎
3)脑积水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为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2、血液:1)血常规
2)血培养
3、头颅CT
四、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1)保持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3-4次。维持温度在18℃-22℃、湿度为50%-60%。高热患儿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观察热型,当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以降低脑的耗氧量,防止发生惊厥。退热出汗时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裤,注意保暖,保持皮肤、床单、被套的干燥清洁,及时记录降温效果。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遵医嘱及时应用退热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了解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保证准确输液速度。
2、密切观察病情
(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面色、神志、瞳孔、囟门等变化。
a、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隆起、紧张度增高,瞳孔改变、烦躁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为惊厥发作先兆。
b、若呼吸节律深而慢或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警惕脑疝发生。
(2)并发症的观察:患儿出现并发症,预示疾病预后的不良。
a、若患儿经48-72小时治疗发热不退或退后复升,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反复,首先应考虑并发硬脑膜下积液的可能。
b、若高热不退,反复惊厥,前囟饱满,颅逢裂开,频繁呕吐,出现“落日眼”现象提示出现脑积水。
上述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急救准备,配合急救。
3防止外伤、意外
1)保持环境和患儿安静,护理操作尽量动作轻柔、集中进行,修剪患儿指甲,专人看护患儿。
2)对呕吐频繁患儿应使其头偏一侧,呕吐后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误吸。
3)患儿发生惊厥时应使其平卧,头偏一侧,垫牙垫,避免舌咬伤,拉好床档,适当约束患儿,避免躁动及惊厥时受伤或坠床。
4)协助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及臀部护理,预防压疮发生。
4、保证充足的营养: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蛋黄、牛奶、鱼类、水果、蔬菜等。
2)对频繁呕吐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给予耐心的喂养,少量多餐,防止呕吐发生,必要鼻饲或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神志清醒者,鼓励患儿多饮水;对意识障碍者给予静脉高营养或鼻饲。
定期测体重。
5、健康教育
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知识
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性疾病,预防皮肤外伤和脐部感染
对恢复期和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应与家长一起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订系统且行之有效的功能训练计划,指导家长具体的护理措施,促进机体康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