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门报道了一款医院(简称南大二附院)援鄂医疗队自带的“秘密武器”——这款专利设备对于治疗重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呼吸困难问题有显著效果。该产品是由南大二附院援鄂医疗队华福洲主任率领的团队发明的一种简易给氧装置。
这一装置在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不仅提高患者氧疗效果,也能减少气溶胶的形成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性,对此患者和医护人员均反响热烈。针对该产品,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为华主任团队代理的两件专利申请已经向专利局提交,申请名称分别为“一种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隔离病毒呼吸器”和“呼吸器”。
由于以飞沫和长时间、高浓度的气溶胶为新冠病毒肺炎(novel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主要传播方式,特别是在临时组建的2-3人单间重症监护病房,传统的高流量吸氧、面罩、无创呼吸机等呼吸支持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气溶胶,目前难以明确其有效传播范围和滞空时间,也缺乏简便易行的科学评估手段,对医护人员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
南大二附院的发明的呼吸器经过不断改进,结构简单易用。主要由麻醉面罩、过滤器、L接管、软性球囊、连接管组成。该发明与传统装置相比,除了能大幅减少新冠病毒的排放,减少室内气溶胶的形成,保护医护人员,还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给氧效率高,软性呼吸囊充盈后,患者吸入的氧浓度达99%,快速提高患者吸入氧浓度,减少呼吸窘迫现状,从而改善呼吸功能;二是减少气道水分丢失,湿化患者口腔,保证气道湿润,减少痰液形成;三是患者舒适性好,接收度高,不会引起患者呼吸抵抗,患者舒适性好,接收度高;四是减少医疗氧气的消耗,节约重要的医疗资源,软性呼吸囊充盈后,可大幅降低给氧流速,从而达到节约用氧气量。常规高流量给氧达到10升/分钟,而该给氧发明维持仅2升/分钟就可以,节约4/5的医疗用氧量;五是易于排放二氧化碳,保护患者安全,可长时间使用,L型接口有巧妙的二氧化碳排放设计,很好地保护患者生理状态。南昌大学二附院副院长徐建军在采访中说,氧疗关键就是要提高流量的持续的供氧状态,这个装置可以迅速提高病人的供氧状态,它还带了一个过滤装置,可以减少病人的病毒排放,也保护了我们医护人员。
南大二附院的科研水平一直处于全省前列,华福洲主任率领的团队非常注重呼吸医学的研究,目前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2件,实用新型专利有19件之多。当前,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已成为全国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指南,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南大二附院的专利价值如何在疫情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相信这样的专利产品用于临床中,既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也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更严密的防护。
寄语:
发扬“小而精”的匠心精神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