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标本通常由临床医生行腰椎穿刺采集,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细菌培养,第二管化学分析和免疫学分析,第三管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ml,采集后需立即送检。
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
无色:正常脑脊液、病毒性脑膜炎、轻型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梅毒。
红色:主要由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引起。
黄色:常见于陈旧性出血、黄疸等。
白色/灰色: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褐色/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高胆红素血症。
淡绿色: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为清晰透明液体。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未混,12~24h可形成膜状物。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脓性浑浊。
比重
正常脑脊液比重为1.~1.,增高见于各种炎症、降低见于脑脊液分泌增多。
蛋白质定性(潘氏实验)
脑脊液中蛋白质主要是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即潘氏实验阳性。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脊髓灰质炎等可呈阳性,强阳性见于脑出血、脑外伤。
蛋白质定量测定
常见方法有磺柳酸法、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法。
0.2~0.4g/L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由于脑膜和脉络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清蛋白首先增高,随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增高。
神经根病变:如梗阻性脑积水、Guillain-Barre综合征。多数患者有蛋白质增多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此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椎管内梗阻:脑脊液蛋白质显著增高。
其他:早产儿可达2g/L,新生儿为0.8~1.0g/L,两个月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葡萄糖
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
成人:2.3~3.9mmol/L儿童:3.3~4.4mmol/L
增高: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注射葡萄糖、糖尿病等。
降低:脑部感染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脑部寄生虫病、脑部肿瘤、神经梅毒、低血糖等。
氯化物
通常采用离子电极法
成人:~mmol/L儿童~mmol/L。
增高:常见于尿毒症、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脱水、过度换气导致的碱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和霉菌性脑膜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肾脏病变;低氯血症及肾病性水肿、严重糖尿病等。若脑脊液氯化物低于83mmol/L,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出现呼吸停止。
白细胞
可采用手工法或血细胞分析仪法。
白细胞计数:
新生儿:0~30*/L;儿童:0~15*/L;成人:0~8*/L
白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成人40%~80%,新生儿5%~35%
单核细胞:成人15%~45%,新生儿50%~90%
中性粒细胞:成人6%,新生儿8%。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细胞数很少,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少数为单核粒细胞,偶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颅内细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多以中性粒细胞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梅毒螺旋体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
红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无红细胞,大量出现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外伤、穿刺损伤等。
寄生虫
正常脑脊液无寄生虫,查见虫卵、幼虫可确诊相应寄生虫脑病,如肺吸虫、弓形虫、阿米巴等。
细菌
正常脑脊液无细菌,排除污染检出细菌可视为有病原菌感染,常见有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结核性脑膜炎可行抗酸染查找抗酸杆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