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增李斯特菌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与食品中单增菌的污染浓度及被污染食品的摄入量密切相关。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生物学特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单增李氏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菌的毒力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及40岁以上的成人,此外,酗酒者、免疫系统损伤或缺陷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及器官移植者也易被该菌感染。该病的临床表现,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控制措施
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风险评估报告(JEMRA,)中指出,李斯特菌病的平均死亡率为20~30%。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与食品中单增菌的污染浓度及被污染食品的摄入量密切相关。控制原料污染、采用合理的热处理方式、控制加热后的二次污染是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
美国FDA在年发布了经过修订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措施指南,即要求运用建立在风险基础上的预防控制措施和运用现行良好生产规范来更好地控制单增李斯特菌。指南还要求所有生产、加工、包装、存放即食食品的企业都应实施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的行业指南,相关食品企业需要执行统一的单增李斯特菌控制措施。
专家建议
鉴于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食品和传播途径的特点,专家提出建议:
(一)食品,特别是冰淇淋等冷饮食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有效控制原料、加工环境及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可能性,减低污染水平,预防李斯特菌病的发生。
(二)消费者要注意即食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注意冷冻、冷藏(0~5℃)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冰箱保存食品,包括冷饮食品的冷冻储藏时间不要过长。夏季临近,老人、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均应控制生冷食品的摄入,少吃或不吃冷冻饮品,降低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
高危食品
单增李斯特菌为食源性致病菌,该菌主要污染生乳、奶酪、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海产品及即食食品。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年发布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报告中对4类即食食品案例进行风险分析,发现单增李斯特菌对巴氏消毒奶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较低,但在储藏期内,少量单增李斯特菌会快速生长繁殖;冰激凌含牛奶成分,但由于是冷冻食品,单增李斯特菌不会在储藏期生长;发酵肉制品常被污染,但终产品的成分不利于单增菌的生长;冷藏熏鱼常受到污染,加工过程无消毒灭菌程序,单增菌在过长的储藏期内会生长繁殖。评估结果提示,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与食品基质、储藏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
高危人群
新生儿、孕妇以及免疫缺陷者是单增李斯特菌病易感人群。摄入食品类别、致病菌株毒力以及消费者个体差异是患单增李斯特菌病概率的重要因素。据报道,全球每年每百万人口单增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为0.1-11.3,欧洲为0.3-7.5、美国为4.4。
本文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