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多数被感染宝宝,在1—2周内痊愈;但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以感染脑部和心脏,不排除极少数宝宝,会出现重症病例,如患上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若宝宝受到感染,要随时观察疾病情况,出现异常,医院接受治疗。
如何辨别宝宝是否患有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
一般症状手足口病最明显症状出现在手、脚和口腔中,三个患处会出现类似米粒大小疱疹,患儿能感觉到疼痛,有宝宝在臀部或者肛部也会出现。
此外,患儿伴随低烧(38°C左右)、皮疹等症状,通常不严重,1-2周内会痊愈。持续低烧会让小宝宝感到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并不时出现咳嗽、流涕症状。
重症、并发症症状极少数患儿会出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脊髓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等,严重时则会危及生命。
因此,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现象时,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预防上,注重个人及家庭、环境卫生是关键: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宝宝洗手;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保证宝宝有充足睡眠;
多饮用白开水,不食用生冷食物;
疾病流行期间,少带宝宝去人流多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疾病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宝宝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宝宝体温变化。
简言之,预防需要做到:勤洗手、勤通风、喝白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若宝宝已患手足口病,护理上需要注意: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幼儿患病期间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看护人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需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宝宝衣服、被褥经常更换。用过的物品可用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进行彻底消毒;
饮食上注意多喝水,宜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食多餐,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剪短宝宝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以防抓破皮疹,导致交叉感染。
往期回顾
更新丨秋季腹泻高发期,该如何应对?
实用护理
护理丨秋季断奶正当时,什么方式比较有效?
医院看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