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人群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根据业内消息,我国首批新冠疫苗预计接种万人次,首针将于1月15日接种完成,第二针于2月15日完成。具体仍待官方发布。
图片来源于Pexels
听到疫苗上市的消息,有些人已经开始打听哪里可以接种,有些人还在“观望”。因为对疫苗的了解程度不同,人们的态度也有所差别。下面跟纳豆一起来看看疫苗的发展历史,也许看完,你会对疫苗有新的理解。
疫苗的基本原理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疫苗的起源
最早的疫苗起源于年。当时,天花在英国肆虐,一位名叫EdwardJenner的乡村医生注意到,当地的挤奶女工从未得过天花,但是这些女工生有永久性的牛痘。他从这一点受到启发:接种牛痘也许可以预防天花。于是他将从挤奶女工SarahNelmes手上收集到的牛痘脓疱液,涂到8岁男孩JamesPhipps的手臂划痕中。他的猜想在Phipps身上得到验证。接种后,Phipps出现了牛痘反应,但在六周后恢复了正常,并且从未得过天花。后来,Jenner的学说得到广泛认可,他在年出版的《探究》(Inqiury)一书中,称此技术为疫苗接种(vaccination)。疫苗的发展
在年以前,人们并不知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直到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提出疾病的细菌理论,他认为疾病是由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菌引起的。年,巴斯德进行了一场公开实验。他向24只绵羊、一只山羊和六头母牛接种了一种叫做炭疽的细菌,并将另一组未接种的动物作为对比组。几周后,他在整个农场释放炭疽菌。几天后,未接种的动物全部死亡,而接种的动物安然无恙。在炭疽疫苗获得成功后,巴斯德又陆续研制了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年,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原理,柯利(Kolle)等人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并将此疫苗大规模应用于年日本霍乱流行区,其后又分别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进行了临床试验,结论显示具有很好的短期保护作用。年卡麦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代,终于在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图片来源于Pexels这一阶段疫苗革命中还包括白喉、破伤风类毒素、鼠疫疫苗、伤寒疫苗和黄热病等30多种疫苗的成功研制。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一些传统经典疫苗品种又进一步改造为新的疫苗,而另一些用经典技术无法开发的疫苗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针对不同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问世。图片来源于Pexels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开始采用核酸来做基因治疗实验,未经任何处理的裸基因能在肌肉细胞表达蛋白,这种产物可在骨骼肌细胞中表达2个月之久,并能诱导机体出现免疫应答,从而掀起了核酸疫苗的研究热潮。由于核酸疫苗本身具有很多传统疫苗所不具备的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或动物传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免疫预防及治疗。虽然核酸疫苗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短期内仍不会代替目前使用的传统疫苗。人类使用疫苗预防疾病的历史已有多年,疫苗的出现使得千千万万的人免受传染病的困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还将出现更多预防性和治疗性的疫苗,为人类的健康安全筑起一道绿色屏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