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酱,肺结核会传染吗?”“当然!”“啊啊啊,我们单位有人有。为什么都打过卡介苗还会得肺结核?”这是发生在两个月前朋友间的一段普通对话,惊叹于肺结核还存在,甚至是还是传染病的大有人在。在病菌变异与科技进步的赛跑中,人类跑赢了很多疾病,但结核杆菌并不在内。01年3月4日是第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宣传主题是“分秒必争终止结核”,而我国的则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结核病仍在,并以另一种长期潜伏的方式存在你我周围。年,约有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关疾病。同年,全球估计有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约万人未被诊断为结核病,或未向国家当局正式报告。对于耐药结核病患者来说,情况更为严重。年,约46.5万人新诊断出耐药结核,其中不到40%获得了治疗。几个世纪以来,结核病患者一直属于最边缘化和最弱势人群。COVID-19加剧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在生活条件和获得服务能力方面的差距。根据WHO收集的来自80多个国家的初步数据,00年接受结核病治疗的人数比年减少万,比年减少1%。相对差距最大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4%)、南非(41%)、菲律宾(37%)和印度(5%)。(相关阅读:新冠疫情下的结核阴影)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COVID-19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病毒本身导致的死亡和疾病。为结核病患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出现中断,只是这次大流行对世界上一些最贫穷人口造成尤其严重影响的一个悲惨例证,这些人本来就有更高的结核病风险。这些发人深省的数据表明,各国在应对这一大流行并从中恢复时,需要将全民健康覆盖作为一个重要优先事项,以确保人们获得结核病和所有疾病的基本服务。”抗击新冠病毒在共同合作和努力下已经初见曙光,对于古老而又沉重的结核病我们又该拿出怎样的手段呢?年,WHO提出了一个颇具雄心的目标——“年在全球实现结核病零死亡、零发病、零痛苦;年彻底消灭结核病”。具体指标是:到年,发病率从目前的15人/10万人,降低到10人以下;年再把每10万人发病数降低到0.1人。在全球,结核病年递降率为%,如果按照这个概率,年后才能消除结核病。而在中国使用新的模型将现有工具用到最好的情况下,年递降率可以达到近10%的递降率,然而这仍然不足以完成年消除结核病的目标。盖茨基金会曾做过一个预测,如果想在年消除结核病,我们需要达到17%的年递降率,需要新的工具引入,包括预防疾病的疫苗、个月就能治好结核病的方案、更好的预防保护措施等。但正如麦吉尔大学国际结核病中心的主任MadhukarPai所言,兑现这些承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这些目标无法通过现有的工具达成:“在结核病防治领域,我们使用的都是过时的工具。我们无法用古老的显微镜检测和百年前发明的疫苗来消灭这一顽疾。”在我国,消灭结核仍是任重道远的挑战。年中国新发结核病患者数约83万例,位居全球第三位;耐药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数约6.5万例,占全球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14%,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结核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对中国而言,结核病的一大威胁来自于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中国人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比例约0%,人数将近3个亿,而中国由潜伏性结核感染重新激活发病的结核病患数量极大。由于传染源的大量存在,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卡介苗接种效果逐渐消退、结核分枝杆菌暴露风险逐渐加大的情况下,结核病的发病风险也逐步加大。肺结核疫苗为何那么难研发?与过去50年的毫无进展相比,近五年堪称抗结核药物之春:两种新的结核病药物——贝达喹啉(Bedaquiline)和德拉马尼(Delamanid)上市。而随着年份的更迭,医药研发和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对抗结核病的“新型武器”也即将问世。但谈到结核病的预防,就差强人意了。对抗结核病的现有唯一一种疫苗卡介苗(BacilleCalmette–Guérin,BCG)是年问世,迄今已有90年了,是当前对结核预防最有效、接种最广泛的疫苗。但卡介苗的最大问题是只对儿童青少年有效,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平均在10-15年,成年后不再有保护作用。所以时常有人问,小时候打过卡介苗,为什么长大还会得上肺结核?不少学者致力于新型疫苗的研发,但多数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部分已经过动物实验评估,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临床使用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估。截至00年8月,共有14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迄今为止,科学家始终未能成功研发出针对成人有效的肺结核疫苗。有研究预测,如果成功研发获得一种针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疫苗,其保护率可达到60%、保护时间能长达10年,便可在04年至年预防万例结核病的发生。根据盖茨基金会称,目前全球正在验证两种有希望的结核病疫苗。第一种是为青少年进行卡介苗复种。研究显示,复种可能使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风险降低45%。目前,一个大型临床试验正在南非对这个方法进行验证,并有望在04年或05年得到结果。但此前,在我国香港地区开展的一项评价学生卡介苗复种效果的队列研究中,未发现卡介苗复种对结核病发病有保护作用。第二种则是,GSK和全球性非营利性科研组织IAVI共同开发的M7/AS01E候选肺结核疫苗,这款疫苗被认为是近年来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款,二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整体有效率达到50%。虽然不高,但已经是表现最好的数据了。M7/AS01E包含根据两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tb3A和Mtb39A)生成的M7重组蛋白,和AS01免疫佐剂系统。这一免疫佐剂系统已经在GSK公司的疟疾和带状疱疹疫苗中使用。这一疫苗能够激发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和/或干扰素-γ的产生,从而起到预防肺结核病的作用。00年,盖茨医学研究所获得了开发M7/AS01E用于低收入国家的许可。目前M7疫苗正在筹备临床三期试验,该试验可能于03年初开始,预计08年左右得出结果。接种疫苗在传染病防治中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过去0年中,多种候选疫苗陆续从早期研发进入到临床试验中开始评估。然而,成功开发一种普遍有效的肺结核疫苗仍面临重大挑战,有很多原因可以作为我们没有一款有效肺结核疫苗的解释:抗原表位的选择、动物模型评估的限制、疫苗评价终点和不同人群效力的差异……仅仅是如此吗?结核疫苗研发之难,一定程度上由这种病菌的复杂性所致,更大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市场中,对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需求呈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发达国家需求少、发展中国家用不起。如果不是身边的同事朋友在偶然的体检中心查出结核,我们真以为这一古老的疾病早就消失,更别谈将它放在新药研发管线的最前端了。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防治研究小组协调员MatteoZignol曾直白地指出,结核病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和贫困国家的事实是它被忽视的原因。因此未来,仅依靠已经几乎看不到结核病的发达国家再加大投入和研发结核治疗及预防方案并不现实。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疾病负担重且有能力研发新药和疫苗的国家(地区)譬如中国不断发力。中国的创新药公司也应该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不止集中在最热门的肿瘤赛道上,如果能多几个创新药公司研发结核疫苗和药物,将会是世界之福。新冠疫情为何会给消除结核病带来机遇?01年3月15日,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项目副主任钱秉中博士在最新一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ChinaCDCWeekly)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大流行与中国的结核病消除》的文章,指出中国曾在SARS后提前5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结核病控制目标,这和SARS流行所带来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在强有力的政府承诺下,中国自年后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控制体系与工作机制,实现了年WHO提出的“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如今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经验将再次助力结核病防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卫生安全与消除结核可以协同发展——消除结核病所需的干预措施亦是建立和维持卫生系统良好运行的最佳途径,由此可以提前准备和应对新的疾病大流行。在钱秉中看来,新冠大流行为我们加快步伐实现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终止结核病目标提供了新的机遇。公共卫生系统的加强、新技术的使用,大量资金的投入以保障良好的应急准备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这些为应对新冠所作的努力同样适用于结核病防控。在结核病控制网络方面,新冠的干预措施将使所有省份过渡到上述新的结核病防控模式,将医院系统完全纳入结核病控制网络,医院具有的治疗呼吸道疾病能力,将下放到县一级,甚至到乡镇和乡村诊所。随着医生对呼吸系统症状认识的提高,他们发现结核病的能力也将相应增强。然而迄今为止,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尚未有效实施结核病接触者调查,也未能给密切接触者提供预防性治疗。钱秉中表示,中国由潜伏性结核感染重新激活发病的结核病患数量极大。为防控新冠采取的筛查密切接触者的措施,则正好为寻找LTBI病库、扩大结核病预防治疗(TPT)提供了借鉴。在资金方面,钱秉中认为,政府为应对包括新冠在内的流感所投入的资金,也能够用于结核病防控。医院、疾病防控中心以及初级卫生保健所提供的资金,都可能使结核病患者诊断和治疗受益。的确,我们应该借鉴和复制抗击新冠的成功经验。如今,我们身边的不少朋友和亲人都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对于这一发现近一年多的病毒,简直不可思议。新冠大流行催生了疫苗和药物的超速进展,全球已经分配超过亿剂的疫苗,多个国家的临床数据陆续公布,研究人员也在极短时间看到了疫苗对疫情的作用。以以色列和阿联酋为例,这两个国家已经接种了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分析结果表明疫苗预防感染和控制重症的数据十分优秀。中国的本土研发也走在了世界前列,虽然一些研究的有效性数据不如欧美,但直接拿结果比较疫苗的有效性是不合理的,毕竟每一个效力指标都取决于不同的试验设计和人群,每个临床试验也只能反映疫苗对当地流行毒株的保护效力。找到更好的疫苗一直在路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企业能独立实现抗击疫情的目标。当我们抛弃成见、共享研究成果,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投身其中,改变就可能发生。从这一点来说,新冠疫情带来的改变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乐观。不过,结核病的负担毕竟呈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希望中国的本土研发能在结核病上投入更多的努力。未来,研发出有效且可负担的疫苗,拥有前沿技术和强烈需求的中国可能将是最有希望的一地。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重要事实:
结核病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一。
结核病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头号杀手。
结核病由经常感染肺部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可防可治。
结核病疫苗卡介苗不能预防成人肺结核,只能预防几种小儿肺结核病(如结核脑膜炎)
结核病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患有肺结核的人咳嗽、打喷嚏或吐痰时,就会把结核菌喷到空气中。人们只需要吸入少数几个这类细菌就会获得感染。
青年人、男性、儿童、老年人、艾滋病/糖尿病患者是结核病高发人群。发病潜伏期通常有4~8周。此外,儿童、老年人、提抗力低下者更容易在感染结核菌后发病。
传染期的肺结核病人必须隔离,直到传染性消失。
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潜伏性结核,这意味着人们已经感染了结核菌,但(尚)未因病倒下,也不会传播疾病。
结核菌感染者在一生中因结核病而病倒的危险为5%-15%。但艾滋病毒携带者、营养不良或糖尿病等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或者烟草使用者,患病风险会高出很多。
结核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结核病药物治疗周期一般为6至9个月。对于普通结核病,一般使用一线抗结核病抗生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但一旦发展成耐多药结核病,疗程会变得漫长而复杂,一个标准流程长达0-4个月,一些药物不仅具有相当大的肝肾毒性,副作用显著,且价格昂贵,整个治疗过程费用是普通结核的上百倍。除此之外,由于抗结核病药物对于肝脏会有损伤,患者还需要服用护肝药物。
耐多药结核病仍然是一项公共卫生危机和卫生安全威胁。世卫组织估计,有55.8万利福平(最有效的一线药物)耐药新发病例,其中有8%是耐多药结核病患者。
结核病新药和新治疗手段匮乏,亟需国际各界共同努力。
在耐多要结核新药贝达喹啉被批准之前,结核病领域已经50年没有新药面世了。之前最年轻的药物利福平,是年被发现的。
(本文数据来源00结核病国家报告、中国国家卫计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国时间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端端酱资深医药健康撰稿人美国Fulbright公共卫生项目访问学者致力医药调查新闻写作10年记录生命之问护佑健康之权联系端:dandang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zj/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