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5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二、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控制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污染的主要途径

l1、不安全的食品原料带入(外部)

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污染,农兽药残留,酸败变质等

l2、加工环节产生(内部)

食物未烧熟煮透,交叉污染,食物贮存不当,从业人员带菌污染,滥用添加剂,不洁水污染等

第一节生物性危害

l餐饮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包括

l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等

l寄生虫

l昆虫

l其中以微生物污染所占比重最大,危害也较大,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和病毒

一、微生物危害与预防控制

(一)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途径

l1、来源:土壤、水、空气以及人、畜粪便

l2、途径:原料污染;

l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

l从业人员的污染

(二)微生物危害的主要特点*

l1、一般用肉眼不能够看到

l2、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会使人致病,只有部分种类才会导致食物中毒

l3、有些细菌会使食品腐败变质(称为腐败菌),但很少使人得病;而一些致病微生物(如副溶血性弧菌、甲肝病毒、痢疾杆菌)并不会引起食品的感官变化

l4、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

※重点了解

细菌是餐饮业应重点控制的危害。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餐饮服务环节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发病起数和中毒人数都最多。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1)食品中致病菌的来源

l1、自身带有的:生的食物,尤其是畜禽肉、禽蛋、水产和蔬菜。

l2、受到泥土、灰尘、废弃物及其他污物污染

l3、受到操作环境,如操作台面、容器、设施等污染

l4、受到人污染,如携带病原菌污染食品或通过不清洁的手污染食品等。

l5、受到动物污染,如宠物、害虫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l1、营养大多数的细菌喜欢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畜禽肉、水产、禽蛋、奶类、米饭、豆类等

l2、温度大多数的细菌在5~60℃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这个温度范围被称为“危险温度带”

l3、时间每10~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繁殖一代)。一个细菌经过4~6小时就能繁殖到数以百万计的数量

l4、水分细菌必须在有游离水(水分活性Aw)的状况下才能生长繁殖,多数在Aw<0.91时不能生长,致病菌只能在Aw>0.85的食品中生长

l5、酸度PH值是判断食品酸碱性的指标,取值范围是0~14通常大多数在强酸性(pH<4.6,如柠檬、醋)或强碱性(pH>9.0,如苏打饼干)的食品中不容易生长

l6、氧气大部分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属兼性厌氧菌

l7、光线一般在阴暗处。

(3)细菌的芽胞和毒素

l细菌的芽胞

l有些细菌在恶劣条件下会形成芽胞,芽胞是一层起防护作用的外壳

l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l蜡样芽胞杆菌、

l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细菌的毒素**

l许多病原菌可产生使人致病的毒素,大多数毒素在通常的烹饪温度条件下即被分解,但有些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具有耐热性,一般的烹饪方法不能将其破坏

l细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温度越适宜,毒素产生的速度就越快

(4)细菌生长繁殖的控制

l1、增加酸度。

l2、干燥、降低食品的水分活性。

l3、低温或高温保存食品(处于危险温度带之外)。

l4、尽量缩短食品处于危险温度范围的时间。

(5)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细菌

l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腊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肉毒杆菌

l

l细菌名称、常见食物、典型症状、预防控制措施

l

l传染性细菌性疾病

l伤寒和副伤寒霍乱志贺氏菌痢疾

l

(6)细菌污染指标

l指标:反映食品卫生安全的细菌污染指标可分为三类,即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

l

l一般来说,没有经过细菌学检查就不知道食物是否被严重污染,或是否会致病

病毒

l特点**:

l1、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为微小的微生物

l2、病毒通常只需极少数量即可使人致病

l3、烹饪时彻底加热可以灭活食品中的病毒

l4、病毒不会在食品中增殖,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并不是病毒生存所需

病毒的传播**

l病毒的传播途径:

l1、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动物排泄物传染到食品中

l2、携带病毒的餐饮食品加工者可导致食品的直接污染,

l3、污水则常导致食品的间接污染

l常见的食源性病毒:

l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疯牛病病毒、口蹄疫病毒

病毒传播的基本特点

l1、可以通过人员的接触或排泄物污染食品与水源

l2、食品的污染通常由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所致

l3、可在食品与食品之间、食品接触的表面与食品之间传播

l4、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

l

部分食源性疾病的病毒

l甲肝、诺瓦克病毒

l来源、预防措施

l甲肝

受粪便污染的贝壳类、水、水果和蔬菜以及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制备的沙拉都会引起爆发

在通常食物烹调过程中,一般加热处理即可杀灭病毒

霉菌与霉菌毒素

l特点:

l1、部分霉菌可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有害的霉菌毒素;

l2、一般烹调加热处理方法不能破坏去除霉菌毒素

l3、食用被霉菌污染、含有霉菌毒素的食物后可发生中毒

l4、霉菌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l5、中毒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地区性

l6、常见有麦角中毒、霉变玉米中毒、霉变甘蔗中毒

l对食品危害较大:

l黄曲霉毒素、镰刀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

l黄曲霉毒素:

l1、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中,菌落呈黄绿色,所以叫黄曲霉。

l2、黄曲霉本身没那么可怕,也容易被杀灭,真正可怕的是它所产生的毒素。

l3、黄曲霉毒素B1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最常见,毒性也最强,是已知的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人类致癌物,能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动物致癌物。

l4、一次性吃多了黄曲霉毒素都能引起食物中毒,出现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肝损害。如果长期少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则会引起肝脏慢性损害,还可能诱发肝癌及其他消化系统癌症。

霉菌毒素主要污染的食品

l1、花生等坚果类食物2、玉米

l3、大米等粮食作物

l4、牛奶等奶制品

(三)微生物危害的控制

l1、防止食品被微生物污染

l原料、加工制作过程、业人员的个人卫生

l2、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产毒

l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和食品的pH值、水分活性等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产毒

l3、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杀灭有害微生物并破坏其产生的毒素

l热处理是防止食品微生物危害的一种有效途径

l消毒剂、紫外线

寄生虫

l寄生虫是生活在动物或人体内的生物体

l1、感染途径:人感染寄生虫病多是由于生食、半生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或食品加热不彻底所导致,或饮用了未经处理的水,或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用了不干净的水而引起。

l2、种类:通过食物或水感染人类的寄生虫有线虫(如旋毛虫)、吸虫(如肺吸虫、肝吸虫)、绦虫和原生动物等

l3、控制措施

l(1)使用安全的食物和水生食原料的安全

l(2)正确加工处理食物煮熟煮透一般地说,低温冷冻或烹任时彻底加热食品均有效杀灭寄生虫

l(3)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

l畜肉中常见的有囊尾蚴、肝片吸虫和旋毛虫

l囊尾蚴主要寄生在舌肌、咬肌、臀肌、深腰肌和膈肌等部位。猪囊尾蚴在半透明水泡状囊中,肉眼为白色,绿豆大小,位于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内。包囊一端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头节,这种肉俗称“米猪肉”或“痘猪肉”。

l当人吃了有囊尾蚴的肉后,囊尾蚴在人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并长期寄生在肠道内,引起人的绦虫病,可通过粪便不断排出节片或虫卵污染环境。由于肠道的逆转运动,成虫的节片或虫卵逆行入胃,经消化孵出幼虫,幼虫进入肠壁并通过血液达到全身,使人患囊尾蚴病。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和肌肉囊尾蚴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l肝片吸虫幼虫期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损伤和出血。虫体的刺激使胆管壁增生,可造成胆管阻塞、肝实质变性、黄疸等。

l旋毛虫幼虫主要寄生在动物的膈肌、舌肌、心肌、胸大肌和肋间肌等,以膈肌最为常见,形成包囊

l当人食入含旋毛虫包囊的肉后,约一周幼虫在肠道发育为成虫,并产生大量新幼虫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移行到身体各部位,损害人体健康。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高烧、肌肉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当幼虫进入脑脊髓可引起脑膜炎症状。人患旋毛虫病与嗜生食或半生食肉类习惯有关。

l淡水鱼虾:有华支睾吸虫的囊蚴寄生,可使人得华支睾吸虫病,也叫肝吸虫病,其症状表现如同肝炎

l蔬菜瓜果: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

l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荸荠等有可能污染姜片虫囊蚴,生吃可导致姜片虫病

l

l一般地说,低温冷冻、烹调时彻底加热食品均能有效地杀灭寄生虫

l人感染寄生虫病大多是由于食用了生的、烹煮加热不彻底的鱼、虾、贝壳、肉类(如鱼生、刺身或不全熟的肉扒类),不干净的蔬菜瓜果,饮用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等所致

寄生虫危害的预防控制(熟悉)

l1、最重要的是食物原料的来源要可靠,尤其是用于制作生食的原料,要经过寄生虫检验

l2、其次,热加工食物一定要煮熟煮透

l3、第三,从业人员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wh/51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