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讲义一

总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病原体在人体内的寄生、繁殖与感染

二、感染过程(五大步骤):

1、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及症状,实验室免疫学检查可测到阳性,称为亚临床感染、为感染过程的最常见的类型、

2、显性感染:最少见的类型、发生率最低、最容易识别、如出疹类疾病、

3、病原携带者:无症状、无临床表现、有排菌、有传染性、最容易发生感染流行、重要的传染源、

4、潜伏期感染:条件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在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处于潜伏期时最关键、最重要的特点为:不排菌、最常见于:水痘、机制:小儿既往感染过水痘、病原体存在与机体内,但实验室检查无法发现、当成人时期免疫力下降时易发生带状疱疹

注:病原体被清除:自身免疫的清除、如感冒:前一天觉得有可能感冒、出现症状,休息后症状痊愈

三、病原体进入人体是否致病取决于:病毒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能力

四、传染病流行三条件:

1、传染源:如艾滋病患者、不接触不会传染、有艾滋病或梅毒的小姐

2、传播途径:如小姐有梅毒、班长不去干坏事不会感染、班长肯定干坏事了!!!

3、易感染群:如海瑞和启民均去干坏事、但海瑞患病、启明没事、取决于自身的免疫力、海瑞为易感染群

五、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1、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为:水平传播

2、母体与孩子之间的传播为:垂直传播

3、通过性接触的传播:性传播

记忆:非典流感呼:非典,流行性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呼吸道传播

霍乱甲菌消:霍乱、甲肝、菌痢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

炭疽钩体亲:炭疽、钩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亲密接触传播

乙脑疟疾咬:乙脑、疟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蚊虫叮咬传播

丙肝艾滋输: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输血传播

注:垂直传播:艾滋病乙肝(母婴传播)

六、传染病的特性(影响因素):流行性、地方性(如:自然灾害导致)、季节性(春秋季节流感高发)、免疫性、不会出现遗传性

七、传染病的诊断:两个资料、一个检查

1、两个资料:详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

2、一个检查: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可检测出病原体(确诊依据)

八、根据传染病的大小与危害性分为:甲乙丙类

1、甲类:鼠疫(一号病)、霍乱(二号病)

2、乙类:除了甲类与丙类均为乙类

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不用记忆、我个人挑战一下手速、有几个没跟上、呵呵!

3、丙类传染病:一黑(黑热病)一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一口一(手足口病、H1N1)、两风(风疹、麻风病)、两虫(包虫病、丝虫病)、三流行(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易影响睾丸功能)

4、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非典、肺炭疽病、

5、甲类乙类上报:2小时上报余下24小时上报、指定场所隔离管理

记忆:二(乙类)货海瑞(只要想到班长得的病就都是乙类)是三(丙类)公公(流行性腮腺炎易影响睾丸功能)

九、治疗:病原学治疗

病毒性肝炎

总论:

1、甲乙丙丁戊-ABCDE(HAVHBVHCVHDVHEV)、传播途径:两头粪口传播中间血液传播

2、只有乙肝为:DNA病毒Dane颗粒(甲丙丁戊均属于RNA病毒)

甲肝HAV

一、特点:只有急性肝炎无慢性肝炎

二、免疫学(注:所有肝炎均有此特点)

1、IgM与IgG意义

(1)IgM:(+)阳性为正在感染、新近感染、

(2)IgG:(+)阳性为感染的恢复期或既往曾经感染、保护抗体、持续多年至终身、

2、IgM与IgG的配伍

(1)IgM(+)、IgG(+)为患者处于:急性感染后的恢复期、

(2)IgM(+)、IgG(-)为患者处于:感染期、急性期

(3)IgM(-)、IgG(+)为患者处于:无正在感染、不是急性期、处于恢复期既往感染

(4)IgM(-)、IgG(-)为健康人、无肝炎感染

丙肝HCV

一、特点:最常见的慢性肝炎、输血获得的最常见的肝炎

注:血液中可见抗-HCV(+)为感染丙肝、抗-HCV为感染标志,无保护作用

二、临床特点:容易并发肝癌

丁肝HDV:特点:缺陷的RAN病毒、自身不能复制、需要借助乙肝感染后才能复制感染

戊肝HEV:隐性感染见于儿童、显性感染见于成人、特点:黄疸深、妊娠妇女死亡率高

乙肝HBV

一、只有乙肝为:归属逆转录DNA病毒、Dane颗粒(甲丙丁戊均属于RNA病毒)

二、乙肝五项: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HbcAg(乙肝核心抗原),、抗-Hbc(乙肝核心抗体)

注:记忆:Second秒、抗原为Ag、

抗原:HBsAg表面抗原(1)、HBeAg:e抗原(3)、HBcAg:核心抗原(5):血液中查不到、

抗体:抗-HBs表面抗体(2)、抗-HBe:e抗原(4)、抗-HBc核心抗体(6)

1、HbeAg(乙肝E抗原)特点:为乙肝病毒标志,传染性最强,有病毒活动或复制

2、抗HBS(乙肝表面抗体)特点:为唯一保护性抗体、阳性其他为阴性为最理想状态,

3、HbcAg(乙肝核心抗原)特点:血液中检测不到、bc=白查

注:1、大三阳:、小三阳:

2、全(-),2,5(+),2(+)均为没事

3、(+):说明感染乙肝病毒后属于恢复期

4、4(+):乙肝病人病情稳定,传染性低

5、1(+):亚临床表现说明乙肝感染

6、5(+):乙肝表面抗原恢复正常,抗体未出现或无症状的HBS携带者

三、乙型肝炎最特异最明显、最敏感的指标是:HBV-DNA、判断病毒是否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

四、潜伏期:甲肝:1个月、乙肝:3个月、丙肝:40天

急性重型肝炎

一、定义:急性肝炎突然出现肝细胞广泛坏死为并发:重型肝炎

二、分类

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起病(原发病一定为急性肝炎)、2周内出现肝性脑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起病(原发病一定为急性肝炎)、2周外出现肝性脑病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起病、出现干性脑病

三、诊断:重型肝炎:PTA<40%(凝血酶原活动度)可确诊

四、重型肝炎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急性黄疸型肝炎

一、最常见于:甲肝与戊肝、其中甲肝最常见

二、旅游后未进行病原学检查、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为急性甲肝、成人或老人为急性戊肝

三、急性黄疸型肝炎传染性最强为:黄疸前期、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注:黄疸期:说明患者处于恢复期、

四、诊断标准:总胆红素TBiL大于20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病毒性肝炎反应肝细胞受损最早指标:ALT谷丙转氨酶

注:ALT对重型肝炎意义不大、重型肝炎诊断为PTA<40%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一、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可治愈、不抗病毒治疗

注:急性丙肝特例:早期抗病毒治疗、

二、慢性肝炎必须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一线药物)+利巴韦林

三、慢性肝炎并发肝硬化或总胆红素(TBIL)>34禁用干扰素抗病毒、可加重病情、首选治疗药物:核苷酸类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四、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注射抗原疫苗、促使机体产生抗体

2、被动免疫:

(1)适用人群:孕妇、医务人员、

(2)用法:用于紧急预防与阻断

(3)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可阻断血性传播与母婴传播

4、HBeAg特点为:复制、传染病强、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发病病原体:汉坦病毒、传染源:老鼠、黑线脊鼠

二、临床表现:

1、三红:额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2、临床分期:(1)发热期、(2)休克期:①早期:血浆外渗导致失血性休克、②晚期:水盐平衡失调、血管通透性增加继发性休克、(3)少尿期:特点:高血容量性肺水肿、脑水肿、(4)多尿期:尿量增多

注:潜伏期:一般潜伏1-2周出现发热、进入发热期

3、肾脏损害:蛋白尿

三、实验室检查:

1、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增高(最典型题眼)

2、确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IgM,IgG

四、治疗:抗休克、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对症治疗、

五、预防:灭鼠

做题方法:红+白+痛或出现异性淋巴细胞可诊断该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记忆:蚊子一咬,人脑变猪脑(感谢班长友情出演!!!)

一、致病病原菌:乙脑病毒,属于变质性炎症

传染源:猪、传播途径:蚊子、三带喙库蚊

二、特点:主要病变部位为:大脑皮质、病变最轻的部位为:脊髓

注:病理特点:血管套,软化灶,胶质结,神经泡

三、临床分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注:绝对没有发热期、发热期为出血热

四、临床表现:

1、好发人群:10岁以下儿童(发病达80%)+发病时间:夏秋季(月)+发热(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惊厥+典型脑膜刺激征=流行性乙型脑炎

2、最主要是亡原因:极期的呼吸衰竭

五、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不低反高:虽为病毒感染但是白细胞显著升高可达到30

2、确诊:脑脊液或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六、治疗:对症治疗、预防:灭蚊

钩体病(钩端螺旋体病)题眼:腓肠肌压痛---全身肌肉痛

一、分群:共19群、重点记忆:波摩那群:雨水型、洪水型、黄疸出血群:稻田型

二、特点: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

三、临床分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流感伤寒型(最常见的类型)、肾衰竭型、脑膜炎型(疼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绝对不会出现10岁以下小儿)

注:无黄疸患者一定死于肺出血型、常见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有黄疸患者一定死于黄疸出血型、常见死亡原因:肾衰竭

四、迟发性变态反应:

1、钩体病患者症状减轻后又加重、称为后发症

2、后发症:口诀:饭(反应性脑膜炎)后(后发热)闭(闭塞性动脉炎)眼(眼后发症)

五、临床表现: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最为显著、特异

六、实验室检查:确诊:显凝试验(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七、治疗:

1、首选药物:青霉素

2、方法:小剂量分次给药、绝对禁忌大剂量使用、

机制:大剂量使用青霉素会出现郝氏反应:大剂量青霉素杀死大量钩体后、钩体死亡后释放大量毒素、易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

记忆:饭(反应性脑膜炎)后(后发热)闭(闭塞性动脉炎)眼(眼后发症)、非(肺出血型)看黄(黄疸出血型)片、伤(流感伤寒型)肾(肾衰竭型)伤脑(脑膜炎型)、全身疼痛(全身肌肉疼痛、腓肠肌疼痛)、想你(显凝试验)青梅(青霉素)

注:传染源:老鼠、猪、狗(鼠、猪、犬)、转播方式:接触疫水、好发人群:农民、渔民、屠夫

伤寒病

一、、特点:

1、病原体:伤寒杆菌、G-杆菌引起全身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型炎症反应

注:斑疹伤寒:病原体: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查:外斐试验、OX19试验、分类:流行性与地方性、传染源为: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跳骚

2、好发部位:回肠下段

3、主要累及部位:回肠下段集合淋巴与孤立淋巴滤泡

4、传染源:慢性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二、临床表现:玫瑰疹、稽留热、表情淡漠、起病缓慢、脾脏肿大、只要出现三个即可诊断

注:脾脏肿大只会出现血吸虫与伤寒病

三、并发症:1、最常见:肠出血、2、最严重:肠穿孔、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特点:白细胞不高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

2、确诊:2周内:血培养、培养伤寒杆菌的准确率为80-90%、2周以外:粪便培养

3、肥大实验(O:H):阳性、可诊断伤寒

注:最准确的检查为:骨髓培养、培养伤寒杆菌准确率为95%以上

五、治疗:首选药物:喹诺酮类、XX沙星、孕妇小儿:三代头孢

记忆:玫瑰(玫瑰疹)留(稽留热)情(表情淡漠)慢(起病缓慢)脾大(脾脏肿大)、血养(确诊:2周内:血培养)肥达(肥大实验(O:H):阳性)奎诺杀(治疗:喹诺酮类)

注:分期:(1)初期:体温开始上升、(2)极期:出现表情淡漠、稽留热、肝脾肿大、(3)缓解期:再燃(为降到正常时体温在升高)与复发多发、(4)恢复期:症状缓解体温正常

细菌性痢疾(题眼:不解饮食史+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一、病原学:B群福氏杆菌(注:A为至和杆菌)、病变部位:乙状结肠与直肠、潜伏期:1-4天

三、临床表现:

1、不洁饮食史+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最典型临床表现)

2、中毒型菌痢(重点考点):

(1)好发人群:2-7岁体格健壮儿童不明原因高热、

(2)特点:全身中毒、全身症状重+肠道症状轻、

四、分型

1、轻型:无脓血、大便次数小于10次

2、普通型:有脓血

3、重型:有脓血、大便次数大于30次

五、实验室检查:

1、确诊:大便培养、WBC白细胞:大于15或满视野

注:小于15为溃疡型结肠炎

2、肠镜: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肠粘膜的病理变化:弥漫性的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五、治疗:首选:喹诺酮、XX沙星、禁忌:孕妇(胎儿畸形)与小儿(骨髓抑制)禁用、有禁忌症选用三代头孢

霍乱

一、病原学:致病力:鞭毛、菌毛、特点为:无荚膜与芽孢、

最主要的治病因素:霍乱肠毒素、机制:内毒素、内毒素可很快进入血液致病

二、临床表现:

1、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先泄后吐、(泄吐期)

注:鉴别:肠炎为先吐后泻、

2、大便特点:米泔水样便(泄吐期)

3、电解质紊乱:(1)低钠:双侧腓肠肌痉挛、(2)低钾:四肢无力、腱反射消失、快速性心律失常(脱水期)

4、严重的表现洗衣服手(脱水期)

三、实验室检查

1、首选、确诊检查为:便培养、

2、快速检查:

(1)动力制动试验、试验方法:采集患者便样或呕吐物在镜下或悬滴时可见细菌快速穿梭、(2)增菌培养、

六、治疗:

1、原则关键:早期、足量、快速补液与补电解质

2、补液量:-毫升

注:药物治疗:四环素

流脑

题眼:10岁以上+冬春+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皮肤瘀点瘀斑

记忆:脑膜刺激征冬春见、点斑青梅和磺胺

一、传染病学

1、病原学:致病菌:A群脑膜炎双球奈瑟菌、又称为脑膜炎双球菌、传播途径:呼吸道

2、病理性:典型病理变化:蛛网膜下腔可见脓性渗出物的堆积、

注:脑膜炎期的病变部位为:软脑膜与蛛网膜

三、临床表现:好发季节:冬春季节(12、1、2、3月)、注:夏秋季7、8、9月发病有脑膜炎症状为乙脑

四、分型:

1、普通型:最常见类型、典型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在、

2、爆发型:其中休克型为最严重类型、脑脊液正常清亮、正常、病情危重

3、轻型、

4、慢型

六、实验室检查

1、确诊检查:脑脊液、特点为:浑浊米汤样、蛋白明显升高、糖与氯化物下降

2、爆发型(休克型)流脑脑脊液特点为:正常、清亮

七、治疗:

1、普通型: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磺胺类(次选):复方新诺明

2、爆发型:尽早应用青霉素外、因症状较重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

3、休克型:属于爆发型、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纠正困难可加用:阿托品

注:并发脑疝:甘露醇脱水

预防:隔离、隔离到症状消失3天、发病算起隔离总时间不少于7天、接触过流脑患者医学隔离观察7天

总结

病名

诊断要点

确诊

治疗

出血热

红、白、痛

IgM、IgG

对症补液

乙脑

10岁以下儿童+夏秋季(月)+发热(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惊厥+典型脑膜刺激征

IgM、IgG

对症补液

钩体病

全身肌肉疼痛、特别腓肠肌

显凝试验

青霉素

伤寒

玫瑰留情慢脾大+白细胞不高反低

2周内:血培养

2周外:便培养

喹诺酮

菌痢

不洁饮食+粘液脓血便、大便培养白细胞大于15个

大便培养

喹诺酮

霍乱

剧烈腹泻继之呕吐、米泔水样便

大便培养

大量补液-毫升

流脑

小儿+冬春季+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瘀点瘀斑

脑脊液:浑浊米汤样

青霉素、磺胺类

阳阳

赞赏

长按







































有什么方法治白癜风
中科刘云涛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yf/28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