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我国一种常见的中枢感染性疾病,既可以发生在免疫缺陷人群,也可以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目前,我国尚缺乏对该病大规模临床数据研究。我们通过对浙江省既往10年临床患者回顾性研究发现:过去10年,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发病人群,已经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转换成以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为主,特别是在HIV感染者中增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有免疫功能缺陷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仅占所有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35%,但是该类患者在临床上血液和脑脊液培养获得病原学阳性较低,从而极易误诊。另外,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与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水平、脑脊液隐球菌负荷以及治疗方案密切相关。
在免疫缺陷人群中,HBV感染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高危因素。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HBV感染者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非HBV感染者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相当。但是在HBV感染者中,若患者合并肝硬化或者使用不含有AmB+5FC的治疗方案,患者的死亡率则明显增加。
另外,HIV感染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多以年轻男性为主。在HIV感染者中,虽然脑膜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但是脑脊液和血液分离隐球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IV感染者,因而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做出及时的正确诊断。该研究表明:尽早诊断、积极控制颅内压,会大大降低HIV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死亡率。通过合理的治疗,甚至可以将HIV感染者中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维持在和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接近水平。
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上,我们研究发现低剂量两性霉素B+标准剂量氟胞嘧啶的治疗方案与传统标准方案相比,副作用明显减少,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降低;在所有包含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案中,如果两性霉素B治疗短程小于7天,则患者的10周生存率明显降低。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Th1、Th2细胞因子与非HIV患者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升高,特别是脑脊液中的CD40L、IL-12、IL-1β、IL-4、TNF-α和TNF-β参与了隐球菌中枢感染以及脑脊液压力升高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简介:许利军医学博士浙江大医院副主任医师
许利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