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
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在急性期或早期患者脑脊髓液中,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呈肾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病人分离的毒性菌株有微荚膜和菌毛。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如经加热(80℃以上)的血液琼脂培养基(称为巧克力血液培养基)。本菌为专性需氧菌,但初次培养时,在5~10%co2低氧环境中生长最旺盛,最适ph7.0~7.4,最适温度37℃,培养24~72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透明、微带灰蓝色。在血清肉汤中均匀生长。
脑膜炎球菌抵抗力弱,对寒冷、日光、热力、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对磺胺、青霉素、链毒素、金霉素均敏感,但容易产生耐药性。根据脑膜炎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本菌分为a、b、c、d、x、y、29e及w九个血清群,对人类致病的多属于a、b、c群,我国95%以上病例为a群,有的地区发现b群和c群。x、y、z等经常在带菌者中发现,极少致病。以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型特异性)将各血清群分为若干血清型。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内毒素。脑膜炎球菌通常寄居于正常人鼻咽腔,在约有5~10%的健康人鼻咽部带有本菌,流行期高达20~70%,但带菌者90%并不病,少数引起鼻咽炎,严重者造成菌血症,仅1~2%的人,经血流或淋巴到达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脊髓膜炎。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脑膜炎球菌经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潜伏期约1~4天。本病的发生和机体免疫力有密切的关系,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侵入鼻咽腔细菌大量繁殖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皮肤上有出血性皮疹,皮疹内可查到本菌。严重者侵犯脑脊髓膜,发生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顽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甚至由于两侧肾上腺出血,发生肾上腺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上述症状的产生,与细菌自溶和死亡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有关。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球菌能产生一种胞外酶,即lga蛋白酶,能特异性地裂解人lga1,进而破坏人的正常免疫功能,它在致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人对脑膜炎球菌有较强免疫力,感染后仅1~2%的表现脑膜炎。儿童免疫力较弱,感染后发病率较高。母体内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内婴儿患流脑很少。感染后体产生的荚膜多糖抗体、抗外膜蛋白抗体,有特异杀伤脑膜炎球菌的作用,抗脂多糖抗体可能在中和毒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对易感儿童注射纯化流脑群特异性多糖菌苗,进行特异预防。流行期间可口服磺胺药物预防。治疗流脑首选磺胺,也可用青霉素、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优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因为它们具有群体保护的潜力且免疫原性较强,尤其是在2岁以下的儿童中。
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于孕妇而言都是安全有效的。
根据当地的计划和流行病学情况,建议在9-18月龄期间接种一剂MenA结合疫苗(5μg)。应该通过深部肌肉注射进行接种,最好是在大腿前外侧。当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不会产生干扰。目前尚未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如果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给不到9月龄的婴儿进行接种,则应在3月龄时开始进行两剂间隔8周的接种。
对于单价MenC结合疫苗,推荐12月龄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进行一剂肌肉注射。2-11月龄的儿童需要接种间隔至少2个月的两剂次,约1年后需要加强免疫。如果初次免疫程序中断,则应重新开始接种疫苗而不重复先前的剂次。
2岁以上的儿童也可通过肌肉注射接种一剂四价结合疫苗(A/C/W/Y-D和A/C/W/Y-CRM)。A/C/W/Y-D也适用于9-23月龄的儿童,并且在9月龄时以两剂次间隔3个月的程序接种。如果初次免疫程序中断,则应重新开始接种疫苗而不重复先前的剂次。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岁以下儿童的体内免疫原性较差或不具有免疫原性。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以在经济资源有限或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供应不足的国家控制疾病爆发。多糖疫苗应作为单剂次给予2岁以上的人群。被认为是持续高风险暴露的人群,包括一些卫生工作者,可给予一次加强免疫。
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制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也在国外上市。
孟博士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