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收治的2例化脓性脑膜炎病人,有些奇怪。说它奇怪,不是诊断困难,而是因为,感染的来源都不甚清楚。
例1:男,18天新生儿。
足月顺产,在医院3天,回家。正常喂养,无异常。13天后突然出现高热、抽搐。化验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脑脊液白细胞2万多,多核细胞90%以上。医院告知家属,这孩子基本没救了,即便救活,90%以上也得残废,建议家属放弃。当时给出的治疗方案是除了抗感染,还得开颅抽脓。
无奈之下,家长抱着医院。对我们而言,因为诊断明确,治疗便没那么复杂。抗感染同时,给予支持治疗。数天后体温逐渐下降,但没有预想的那么快,一些感染炎症相关指标也下降缓慢。
后来,脑脊液培养提示为大肠埃希菌,而且是产ESBL的,对大部分抗生素均耐药,只有碳青霉烯类敏感。
对这个孩子来说,耐多药的大肠杆菌是如何得的?才是一个问题。
医院出院时并无异常,回到家的时间也已十几天,按理,医院感染。但它会从哪里来?何况还是耐药菌?
医院工作的人。唯一能解释的来源可能与奶瓶有关。孩子用的奶瓶洗干净后只是用开水烫一下,如果家长的手卫生不到位的话,很有可能由此而感染。但也不能全部解释。
从感染病医生角度,只能建议喂养时要做好手卫生,奶瓶要彻底清洗,包括奶嘴应分开清洗,清洗后用蒸锅消毒,时间要充分。
从这个案例大概可以说明,耐药医院内,已经悄悄地向社会传播。
例2:男,61岁,医生。
这位病人发病头一天还在出门诊,看了80多个病人。发病当天突然出现寒战、高热、抽搐,发热距离抽搐、昏迷不过半天时间。好在老伴逛完早市回家及时发现,要不后果更严重。
当这个病人送至医院时,化验血常规、生化后,先是做头颅CT,然后全院会诊讨论。感染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纷纷发表意见。结论是考虑乙型脑炎可能性大,建议请地坛会诊。
当去之前,打了个电话,问是否腰穿,答曰还没有。便要求对方赶紧做。
当到了急诊抢救室,看到穿出来的脑脊液,呈脓样。这不是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嘛。后半夜结果出来,脑脊液白细胞多,多核90%以上,外周血降钙素原80多。显然是血流感染所致。
但奇怪的是,该病人无其他感染迹象,没有肺炎、没有腹泻、没有上呼吸道症状、没有皮肤疖肿,血流感染又是从何而来?
发病头一天出他门诊看了80多个病人,没准是感染来源?
这个病人的颅内感染还是蛮重的,不仅昏迷还并发了中枢性呼吸衰竭。
不过在将泰能换为美罗之后,24小时之后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已经基本恢复意识。
警示
这个病人给我们的提示,最重要的是,发热伴有意识障碍的,最优先要做的是腰穿脑脊液检查,而不是头颅CT或核磁检查。
作为个体,外源性感染防不胜防。但有的却是可以预防的。如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大家都知道,可还有一些应该何时洗手,却不一定人人皆知了。如便前洗手、外出回家后洗手等等。
作为医生而言,很多人一直误认为医护人员接诊病人戴口罩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其实戴口罩是双向保护。如果医护人员连口罩都不能戴好,受害的不仅仅是病人了,而是可能直接影响到自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