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给临床提供参考依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该《共识》在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推荐“对于任何伴有发热、头痛以及CNS相关体征或症状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或表现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的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均应考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
而在相关实验室检查方面,除了传统的培养、药敏及组织病理等传统方法,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乳胶凝集试验(latexagglutinationtest,LA)、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immunoassay,EIA)及侧流免疫层析法(lateralflowimmunoassay,LFA)也被列入共识之中,且在诊断及预后方面做了以下五点推荐:
1
怀疑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若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视乳头水肿或精神状态受损的情况下,应行放射影像学检查。通过脑脊液培养、印度墨汁染色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来对脑脊液仔细评估进一步确诊。
2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提示隐球菌感染,滴度的高低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3
在艾滋病或者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中,血清中抗原滴度与隐球菌感染的预后并无明显关联,但脑脊液中抗原滴度有助于判断HIV感染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
4
由于死亡的隐球菌菌体仍持续释放荚膜多糖抗原,而机体清除此类抗原相对较慢,即使在有效治疗数月后,患者体液多次真菌涂片及培养转阴后,体液的抗原检测仍可阳性,所以抗原检测是否转阴不能作为隐球菌病是否治愈的指标。
5
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涂片持续阳性、隐球菌特异多糖荚膜抗原检测持续高滴度,以及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脑实质有异常病灶者疗程均宜相应延长。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57(5):-.
点击“阅读原文”,
可查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客服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