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人体大脑的脑膜或者是脑脊膜被感染的一种疾病,按照其被感染的病原体可以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和其它感染性(真菌、螺旋体等其它微生物感染引起)脑膜炎(见图1)。病毒性脑膜炎虽然发病比较严重,但是感染的患者能够恢复健康,并且很少留有后遗症。而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罕见但是有可能致命的疾病,患者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疗,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由奈瑟菌属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简称为流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发生没有年龄特异性,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最常见的传染病。其中最为严重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脑膜炎地带,该地带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塞俄比亚,每年仍报告有约3万病例。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达到10-20%。尽管患者得到了积极的治疗,但是仍然有10-20%的康复者具有长期的后遗症(耳聋、癫痫、截肢、神经功能缺陷等),更有高达36%以上的幸存者具有认知和心理缺陷。近几年来通过疫苗的接种预防A群脑膜炎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1.脑膜炎示意图
一.脑膜炎球菌病原微生物学脑膜炎球菌是一种人类专属病原体,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现,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菌体呈现肾型或豆型。菌体直径为0.6μm—0.8μm,无芽孢,无鞭毛,无动力。而通过人工培养的菌体呈现卵圆形或球形,有的排列不规则,有的成对或四联但不会链状排列。可因培养基型或培养时间不同,菌型、菌体大小和着色深浅会不一致。(图2)
图2.脑膜炎球菌(革兰氏染色)
1.脑膜炎球菌对外界条件的抵抗力
脑膜炎球菌的抵抗力很弱,对寒冷,热,阳光,干燥,紫外线等均较敏感,体外很难存活,室温中3h就会死亡,55℃,5min即被破坏。同时对消毒剂也很敏感,比如75%酒精,0.1%的新洁尔灭,0.1%升汞,浸泡几分钟就会被杀死,1%苯酚1min就可以杀菌。脑膜炎球菌同时对抗生素表现的也比较敏感,但是耐药株也在不断的出现,比如法国有报道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株从年的20%左右增长至年的50%左右,3年的时间耐药株的增加近1倍,这使得在面对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治疗上更加困难。
2.脑膜炎球菌的表面结构
脑膜炎球菌有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结构,包括胞膜,细胞壁,荚膜和菌毛,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脂质,肽聚糖,蛋白质,脂多糖等,其中荚膜多糖和脂多糖为主要的毒性物质,而其它表面结构如菌毛、外膜蛋白等也与致病菌的粘附和侵袭相关。(图3)
图3.脑膜炎球菌表面结构示意图
3.脑膜炎球菌分类
脑膜炎球菌细胞外层的夹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酸性多糖,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形成血清学的特异性。目前共有12个血清型,其中在人群中主要引起感染的是A,B,C,W,X,Y6个群,种群的分布具有地域的差异。此外分型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其外膜蛋白抗原的差异性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血清型和亚型,以及其它的分型方法。
4.传播
细菌通过呼吸道或咽喉分泌物实现从人到人的传播。与感染者密切和长时间的接触--例如亲吻,打喷嚏或咳嗽,或近距离(如共同生活,共用饮食器具)等可以促进疾病的传播。脑膜炎的平均潜伏期为4天,但可以在2至10天之间变化。脑膜炎奈瑟球菌有时可以携带在人的咽喉中,可能会击败人体的防御系统,使感染通过血液传播至大脑。
二.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流行病学1.脑膜炎球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
引起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为A,B,C,W,X,Y6个群,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国家发病率、分布都不尽相同。在欧洲B、C、W群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有Y群,但是发病率较低。北美洲由B、C、Y群占据主要地位,在加拿大MenC结合疫苗的引入之后B、Y群是主要的血清型,而近年来W群所占的百分比有所增加。发达国家诸如美国B、Y、C占主要地位但是发病率较低。南美洲则主要是B、C群占据主导地位,而最近也有报道,拉丁美洲国家的W群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特别是智利。在非洲虽然A群之前引起过大爆发,但是在大规模的接种疫苗之后C、W群成为了主要血清型,而其中在非洲中部C、W、X群发病率最高。大洋洲地区尤其是澳大利亚B群是最常见的血清型,但是W、Y群在最近也引起了爆发。亚太区地区由B、C、W群占据主要地位A群发病率较低。(图4)
图4.WHO统计世界各国脑膜炎球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