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的春夏是高发季节,常见于6个月~5岁的孩子。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间接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玩具、桌椅表面等也会感染。
主要症状:
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疱疹,发疹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热,大部分是低热,小于38.3℃。
如何防治:
1、勤洗手,多消毒;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托幼机构加强清洗消毒工作,孩子常接触的环境、玩具、厕所灯进行消毒。
3、98%以上手足口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等待自愈即可。
4、皮疹不用避水,也不怕见风,所以给孩子洗澡、家里开窗通风都是需要的,但要做好隔离,尽量避免传染别的小朋友。
5、如果孩子觉得皮疹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洗剂(破了不要涂抹),勤剪指甲避免抓破。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症状很像,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手足口先在在手脚、舌头、嘴唇、臀部出现皮疹,然后有低热;而疱疹性咽峡炎,往往先发高烧,体温可能达到39℃以上,随后口腔内有疱疹,咽痛明显。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间接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玩具、桌椅表面等也会感染。
主要症状:
无预兆的突发高热和咽部红肿,发烧可能高达39℃,疱疹多发于口腔喉咙处。
如何防治:
1、自限性疾病,一周左右自愈。
2、除了孩子的日常用品、玩具绘本需要消毒,家里的桌椅、门把手等也最好清洁消毒。
3、不去人多的地方,做好隔离。
4、避免烫的、酸的食物,以免加重孩子口腔疱疹。
5、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的感染病毒不完全一致,所以,得过疱疹性咽峡炎仍然推荐接种手足口疫苗。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发烧,长出会发痒的红疹,红疹会从扁平变成突起的小水泡。
如何防治:
1、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2、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3、常通风,做好日常用品的卫生消毒。
4、托幼机构/学校,要对孩子做好水痘免疫史、患病史登记,在流行季节加强晨检工作,及时隔离治疗,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孩子得水痘后,至少发病14天后,待水痘疱疹全部干燥结痂才能返园上课。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
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多发。
传播途径:
早期患者及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主要症状:
起病急,发热、头痛后出现腮腺肿大,在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大部分患者还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8℃左右。
如何防治:
1、自限性疾病。
2、不去人多的地方,外出戴口罩,打喷嚏时应掩住口鼻;
3、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卫生。
4、18-24月龄儿童应常规接种一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推荐儿童入小学前再次接种一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多见于6个月~2岁儿童,冬春季流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在空气中传播,该病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主要症状:
普通型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小部分严重者,起病急,在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后悔出现惊厥、休克、喷射性呕吐等强烈症状。
如何防治:
1、最重要的是接种流脑疫苗(6个月-15周岁儿童);
2、发现患者,及时送医,并做好隔离消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END·
爱嘉幼学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