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不容忽视的颅内感染。
作者丨陈新鹏深圳市医院
来源丨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我们先从一个病例讲起
患者,女,29岁,因“反复发热3月,浮肿2月余,再发加重2天。”入院。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痛不适,伴有低热,在外院就诊,查白细胞及血小板偏低。2月余前再次出现发热,伴有颜面水肿及双下肢水肿、活动后胸闷不适,在外院查白细胞、血小板低、抗核抗体(ANA)、抗ds-DNA等阳性,24小时尿蛋白:mg/L,补体C3、C4明显低,低蛋白血症,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转我院。
入我院进一步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87X/L,血小板(PLT)56X/L,红细胞沉降率(ESR)88mm/H,白蛋白(ALB)15.2g/L,总胆固醇(CHOL)6.9mmol/L,C30.41g/L,C40.06g/L,ANA、抗双链DNA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SSA、抗SSB抗体阳性,查肾穿示V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血液系统受损,给予激素、羟氯喹(HCQ)、霉酚酸酯(MMF)及环孢素调节免疫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利尿消肿等治疗,症状好转,复查白细胞、血小板、尿蛋白等改善。
1周前,患者外出台湾。2天前患者关门后出现咽痛、发热,伴有咳嗽,无咳痰,再次出现全身浮肿,活动后气促,精神睡眠差,再次入住我院。
入院查体:体温(T)36.2℃,脉搏(P)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87/58mmHg,神清疲倦,颜面无皮疹,苍白面容,眼睑浮肿明显,淋巴结未触及。咽充血明显,扁桃体I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心率)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双膝、双肩关节S-T+,活动稍受限,四肢肌力V-,肌张力对称正常。双下肢轻度水肿。病理征阴性。门诊查血常规WBC10.3X/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90.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82mg/L。
入院后初考虑急性呼吸道感染,先后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环丙沙星等治疗,患者仍反复发热,住院期间渐出现头痛、颈痛,全身肌肉酸痛,觉恶心明显,呕吐两次,非喷射性,给予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血培养示真菌感染,新型隐球菌可能性大(见下图1、2)。诊断明确,在感染专科协助下给予抗真菌治疗,病情渐控制,复查腰穿脑脊液检查未发现隐球菌,好转出院,门诊随诊。
图1:血培养涂片
图2:墨汁染色
什么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CM)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SLE少见却又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该病病死率高,预后差,须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在组织液中呈较大球形,直径为5~20μm,因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被发现,故称隐球菌。
本菌是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于人类口腔中,多为外源性感染途径。对人类而言,它通常属于机会致病菌,呼吸道为主要入侵途径,可引起隐球菌肺炎。
该菌亦可由破损的皮肤及肠道侵入人体,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疾病,死亡率高达25%。
SLE为何如此备受感染“青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别是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易患机会菌感染,这是因为SLE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这一类药物会加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缺陷,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和吞噬功能,使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降低。而且本身疾病造成的免疫功能受损及紊乱也起很大作用,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
Tsokos报道了SLE病人中CD+8抑制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而这些细胞在针对隐球菌感染最初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隐球菌感染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CSF中缺乏正常血清中存在的可溶性抗隐球菌因子;
②CSF中缺乏补体激活系统,从而造成炎症反应轻微;
③CSF中高浓度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
感染确诊困难成为SLE的“隐形杀手”
机会菌感染在SLE患者中较常发生但确诊较困难,尤其是接受大剂量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HellmannDB在年报道,只有20%的SLE伴机会菌感染的病人在死亡前得到诊断。
医院鲍春德等复习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病案报道,从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出现到确诊所需时间1~20周不等,平均6周。
其中确诊所需时间4周以上的达10例(占56%),影响早期诊断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感染的临床表现较轻微或非特异性、且病情进展缓慢、特别是易误诊为本身SLE病情的活动或加重,另外激素的应用也掩盖了相应的脑膜刺激等症状。
当然随着临床医生对这个病的认识,及时诊断这方面已有明显提升,但因为SLE和感染治疗矛盾的存在,SLE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感染的风险明显升高,而在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后,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抗感染方面。而SLE的治疗又不得不同时兼顾,所以临床医生常在激素的用量和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上面临极大挑战。
如何及时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症状以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最为常见,常合并发热,且抗生素及加强免疫抑制治疗效果欠佳,脑脊液检查也可出现异常,但明确诊断有赖于脑脊液培养和血液培养中找到新型隐球菌。
但神经精神症状、发热等往往也是SLE的常见表现,故这些病人易被误诊为中枢狼疮,临床还须注意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
鲍教授多年前针对这个病提出的诊断要点仍非常适用于临床:
诊断要点
01慢性或亚急性起病;
02病程中出现发热,不能用SLE活动来解释;
03有头痛、神经精神症状或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
04CSF生化提示感染性变化;
05CSF涂片或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
在不同时期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降低颅压和抗真菌两个方面,一旦确诊应尽快给予抗真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
◎诱导期2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0.7~1mg/(kg·d)+氟胞嘧啶mg/(kg·d);
◎巩固期8周,氟康唑~mg/d;
◎维持期,氟康唑mg/d。
◎改善预后的关键在及时的诊断,尽早、足量、足疗程的用药。
综上所述SLE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合并存在,病情常比较危重。在临床诊疗中,当SLE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除考虑狼疮脑病,还要警惕颅内感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鲍春德,季宏,顾越英,陈顺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附二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1).
[2]陈盼,孙飞,朱剑,张江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例报道[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38(4):-.
推荐阅读⊙痛风急性发作时,热敷or冷敷?丨漫话风湿
⊙干燥综合征治疗羟氯喹怎么用?
⊙刘湘源教授:最全的育龄期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要点
⊙三年致残率近75%,临床缓解率不足20%,规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容忽视
⊙还在担心羟氯喹的副作用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留下你的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