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高发期这些防护知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这些防护知识要知道!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毒和细菌越来越活跃,许多疾病对抵抗力较低、安全防范意识较弱的儿童“虎视眈眈”,这让不少家长提心吊胆。一些“爱宝心切”的父母看到孩子口腔里出现疱疹和溃疡,便认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急得手忙脚乱。事实上,如果孩子仅是口腔里出现疱疹和溃疡,很可能是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与季节密切相关。从临床表现上来看,二者都可能出现发热、咽痛及口腔和咽峡部的疱疹,它们在临床上也可以同时发生,且手足口病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口腔疱疹,因此临床上极易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病情表现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它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暴发性心肌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及暴发性心肌炎。

手足口病症状

病情表现

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要点

两者均为自限性疾病,但两者引发重症的几率却相差很大,预后相对也有差异。手足口病除了发热、口腔和四肢末梢、臀部的斑丘疹、疱疹等临床表现外,重症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甚至可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暴发性心肌炎而导致患儿死亡。

石狮市疾控中心提示

孩子患上该病后,家长们不要过于担忧,通常2天左右宝宝就会退热,5—7天后病情即可好转。同时也再次提醒家长,想让孩子远离疱疹性咽峡炎,应做好以下几点:0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凉水、吃熟食,注意饮食卫生;02经常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03居室多开窗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地方;04孩子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05家长可以本着自愿知情的原则,带孩子到所在地的预防接种点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等,预防某些特定肠道病菌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06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口腔疱疹等症状,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

这两种传染病看起来“来势汹汹”,各家长要引起重视的同时,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绝大多数病例都属于轻症,近期,家长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并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一旦发生症状,医院进行“立诊立医”迅速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痊愈起居家隔离2周后凭疾病证明方可返校。END供稿:李家宝

编辑:胡诗莹

审核:吴端芽

终审:刘永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ishiccguanwang.com/xxyqjxnmyyy/7669.html


当前时间: